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文章
教师发展——
青年教师九月份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2/10/8 14:18:30 作者:杨惠翔 浏览量:473次

《我们仨》读后感

                    江宁区思学街小学许美珺
  钱钟书说:“遇见他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他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

杨绛说:“我上清华,一为读书,二为钟书”。

这对神仙眷侣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令人艳羡。近日,我看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之后,终于知道这一家人如此幸福的缘由了。

一次钱钟书临时被召去开会,他颠沛了一天,最后在船上歇了下来。杨绛实在放心不下便拉着钱瑗,找到了他在的那只客船。你猜钱钟书见到妻女后说了什么?他用半撒娇半抱怨的语气说:“我转了好多好多路,累得眼睛睁不开了,又不敢睡,只愁你们找不到我。”然后在妻女安抚他睡着后,还从被子侧边伸出半只手,动着手指头,让杨绛拉着。这还是外人眼里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学者吗?分明就是个受了委屈求安慰的`老小孩嘛。

《我们仨》这本书,不时附有一些杨绛一家的生活照,其中有一张让我印象很深刻:他们一家坐在不同的桌子上,戴着眼镜,各自伏案工作。这样一张看似寻常的照片,里头却蕴藏着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大道理。杨绛和钱钟书在学者方面的成就毋庸置疑,而他们在做父母方面也很成功。

他们虽然心疼女儿熬夜备课,但那是女儿的责任与梦想,他们会尊重女儿的选择;他们虽然视女儿为掌上明珠,但不会让女儿成为自己生活的中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爱好;他们虽然已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但在女儿面前却从来不摆架子……

这张照片,我从中看到了独立而优秀的三个人格,他们深爱着对方,也正是因此,谁也不会过多的干涉彼此,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工作和追求。这样的家庭氛围轻松、和谐。父母和孩子都只是彼此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该也不能活在彼此的影子里。

当年杨绛和钱钟书一起赴牛津留学,为了节省开支,杨绛改变计划,成了旁听生;杨绛爱整洁,可她还是会妥协于随手丢毛巾的钱钟书父女俩;钱钟书先生也是如此,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他会为了坐月子的杨绛学做早饭……

规则底线的确重要,但在爱的面前其实不需太较真,有时的“动摇”也是一种修养。学会妥协与改变是收获爱的必要代价。

“生命是短暂的,因为我们终将老去,可当人们学会相爱的那一刻起,我们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有了意义”,这是歌词里的一句话,我觉得用它来形容家人再合适不过了。

 

《小王子》读后感

                       江宁区思学街小学  王越

    《小王子》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他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

     这本书的开头,一位飞行员的飞机因出现故障而被迫降落在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上。也是因为这次事故,作者找到了一生难以忘怀的朋友,也是唯一能看懂自己“作品”的知音——小王子。

     在沙漠中,作者听小王子讲述了它的故事。小王子去了六个星球,它遇见了自认为统治了一切的国王、热衷于与被人崇拜的自大狂、以喝酒为耻的酒鬼、以为拥有星星的商人、忠于职守的点灯人和只从别人口中了解世界的地理学家。在和这些人的相处中,小王子并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只觉得大人们实在太奇怪了。

    在地理学家的指引下,小王子来到了第七个星球,也就是地球。本应该有着一百一十一个国王、七千个地理学家、九十万个商人、七百五十万个酒鬼、三亿一千一百万个自大狂,大约一共差不多有二十亿个大人的星球。这在小王子眼里却是空无一人。因为小王子落在了荒芜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小王子先遇见了说随时可送它回星球的蛇,再遇见了一片玫瑰庄园,只是它明白了自己拥有的玫瑰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这让小王子伤心透了。后来遇见并被它驯服的小狐狸,小狐狸告诉它事物的本质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能用我们的心看。小王子明白了自己的玫瑰花之所以独一无二,是自己用心浇灌长大的,所以玫瑰花就是它独一无二的玫瑰花。

    整篇故事读下来,有一种凄凉和淡淡的忧伤和内心想法与这世界无法产生共鸣的一种孤独感。作者笔下的小王子是孩童时期的天真烂漫,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故事中写到的国王、地理学家、商人、酒鬼、自大狂等,又是对应了现实生活中各种为生活奔波形形色色的人,也映讨了小王子的纯洁与心灵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小孩子们纯洁的内心世界的向往,及其对真善美的返歌。使我懂得童心才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珍贵的事物。正如小狐狸的那段话:“事物的本质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能用我们的心去看。”

 

 

读《追风筝的人》

              江宁区思学街小学   李薇

周末,闲暇之余,我去书店瞎逛,看到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被这个名字吸引后,我就去买来看了。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用很华丽的辞藻,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一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

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

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地笑起来……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读完《追风筝的人》,我被书中的故事震撼了,不过,我也陶醉在书中的世界中,就仿佛自己,也在追风筝。

 

 

              《活着》读后感

                                                             江宁区思学街小学卢依萌

一整个九月都对我来说都是忙碌的且不悦的,忙碌是常态,不悦是因为腰疾和胃痛充斥着我的生活,我决定再读一遍活着,感受活着带来痛定思痛,一定别有风味。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苦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酿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便是娶了家珍做妻子。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开心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繁华。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本身的命。”这是全篇的精华,也是我印象中最深的一句话,生活还是平平常常的好,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探寻日子的乐趣,也许正是作者想表达的,也是我等凡人想要去追寻的。

再读这本书,已然没有当初年轻阅读时的悸动,亦或是年龄的增长,亦或是热情的消退,平淡的年代也许是最真的幸福呢。生活中无论幸福或不幸,只有活着,生命才有意义,无论你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在世。有时候,苦难也是生命中的一种一定,不能轻易放弃生命才是实质。活着,才能学着去蒙受生命的极重繁重。如此想来,宽慰良多。

 

              商女也知亡国恨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谷成昕

    请你寻出家传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将一只战时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的电影在送评奖时的名字是《The Flowers of War》。译过来就是——“城沦之花”。一个时代,一座城池的陷落,是由千千万万个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组成,正是稠人广众与太多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的对抗,才成就了一幕幕传奇。

    而严歌苓的这部小说,讲的是另一个关于妓女的传奇。

    1937年的南京,一个如同炼狱般的城市里头,到处都是大屠杀,除了被血红染满的废墟,没有其他的颜色。教堂是唯一安全的地方,冒牌神父、女学生、妓女、国军军官在命运的牵引下聚于一室。

    那些香艳故事的主角们其中的一些后来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另一些人的生命,奏响了一曲动人心魄,血泪交加的挽歌。秦淮河上的窑姐们大多没有名字。她们的名字是后来老鸨们给取的,叫起来自然熟顺口容易记的,有花牌子的味道的名字。虽然客人们不会费劲去记她们的名字,就好像后来那些女学生们也很难回忆起她们的名字一样。女学生们能记起的是从教堂彩绘玻璃窗上的破洞,还有锅炉房的通风口,还有地下室隔板的缝隙看到的光景。

    故事想来大家已知道,日本兵攻陷南京。南京天主堂内,有两拨女子躲在那里避难。一拨是教会学校女学生;另一拨是秦淮河上的商女。一个美国来的假神父约翰,代表教会与日本占领当局打交道。当日本兵要把女学生带走蹂躏时,商女们挺身而出,替下了女学生。

    不管是避难到教堂,想要逃出南京,以及代为赴宴,妓女们都是在追求同样的事情,就是守护希望,生存的希望。

    如果说讨论生命的价值,那那些牺牲的战士怎么能被忽略?妓女们也说出了当时社会对战士的看法:男人就该战死沙场,躲避炮火就是懦夫。难道在众生平等中,不包括士兵么?士兵战死就那么理所应当么?而这些士兵并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即使只有几十步就出城,他们依旧在离生存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死去。这样的选择不是他们也认同"士兵理所应当战死"的观点。他们的战斗不是为死亡而战斗,是为了希望而战斗。那些在炮火中跑过来的学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要保护的对象。是他们战斗的意义。所以,李教官在生命脆弱如草菅的战场上还能带回女学生遗落的一只鞋。即使自己已千疮百孔,也要守护希望的完整。

   故事中这么几个情节,注定让人记住这群不凡的女子。

   豆蔻一直照顾着伤重的浦生,骨子里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弟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妓院拿琴弦,只是为了给伤重的浦生听到最后的琵琶曲,以完成他的心愿。残酷的是,这么一个小愿望也无法实现,最后和同伴香兰被日军轮奸蹂躏致死。

  “我们替你们去,替姐姐好好活。”剩下的十二位妓女与一位男扮女装的小男生踏上了赴宴之路。明知可能赴死,还是替一群女学生赴了日本军人设的局。为他人放弃生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妓女们与女学生有矛盾有冲突,也有互相救护。妓女们为了女学生舍弃生命,一步步的心理历程诠释的很清楚,没有让人有那种矫揉造作之感。

    除了人性中善的一部分压倒了恐惧,更多的是虽沦落风尘,尝尽人间疾苦,骨子里的侠义精神却一直没变。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也有奇女子。

    未知生焉知死,这些如花朵般的女人们热烈地绽放着谁也无法摧残她们的美,她们在1937年12月的人间地狱,南京城绽放成这世间最灿烂的烟火。妓女们在赴日军圣诞宴会前合唱的那曲《秦淮景》,软浓的歌声中的她们美艳的不可方物,除了柔情,更多的是热血和侠义。

    奴有一段情呀, 唱拨拉诸公听。  
    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   
    让我来 唱一首秦淮景呀   
    细细那,道来末,唱拨拉诸公听呀。 

    一曲终了。这一段南京故事,就在这里结束。她们的一炉香,也就快烧完了。

 

 

《中国美术五千年》初读感

                        江宁区思学街小学    俞茜茜

     在山水画卷中,有一个宁静不受干扰的世界。睡前拜读这本《中国美术五千年》,着实让我的平淡时光沥上了不少美的色彩。翻阅间,仿佛走进了真实的历史时空,见证了一场持续了五千年的艺术盛宴...

    先来说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每一个细节都美到了我的心巴上!封面纸张透明轻薄,万万没想到展开之后竟是一幅精美的海报!而内封是ii具特色的中国红!黑红配色高端大气!两个封面对比,尽显中国含蓄婉约之美。

    再说这本书的内容。作者(清华大学教授)杨琪以时间轴为线,串联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风雅传承。24个朝代,50位名家,300幅传世画作,一整个中国美术画卷在读者面前展开,加上作者生动灵巧的语言,这无疑是一堂精彩的中国美术通识课!

    《清明上河图》中北宋热闹的汴京街头,从画中仿佛能感受到满满的烟火气息。

    《秦兵马俑》中高超的雕塑技艺,每件作品都ii力还原实物,武士的铠甲、武 器、服装、发型甚至连表情都栩栩如生!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千里江山图》中,王希孟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致,绚丽的色彩,将壮丽山河尽显纸上。

    纵观中国的美术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一为写实,追求形似;二为写神,追求神似;三为写心,追求表达。我蕞佩服的是写心的境地,不追求形神具备,但求直抒胸臆。在这样的画中通常能感受到作画人强烈的情感宣泄。印象深刻的是那副八大山人的《花鸟图》之鱼,一只鱼翻着白眼,张着嘴巴,带着仇视的眼神,尽现八大山人对这个朝代的复杂情感。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未来和平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主轴是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看到书本末尾的这句话,我的民族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国艺术也传承了五千年,从开始到繁盛,尽管中间经历过衰败,但是中国美术之魂从不曾泯灭。

    为什么要去了解中国美术的历史?

    有作家曾说过:“艺术最值得人们记取的不是作为艺术品的物,而是它给人的生命启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代一代先人,创作的艺术作品,被一代代后人捧在手上,记在心上。今天,我们仍能在祖先的创造里,找到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答案,知来处,更能明去处。

    初读粗略翻完了这本《中国美术五千年》,想起了很久之前,在某本书读过的一个故事:“乞儿唱莲花落”。

据说,禅宗中有这样的对话:

僧问老师:“莲花落了么”?老师回答说:“莲花并没有落” --花开花落只是表象,

    而真实的莲花是永远不会凋谢的。开始到衰落,衰落再开始。往复循环,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