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十月份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2/11/3 11:31:54 作者:杨惠翔 浏览量:343次
《庄子.徐无鬼》——劝君更尽一杯酒
思学街小学谷成昕
时常想,国人性格中的克己和深情,最多体现在友情上。“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一真是说高尚的友谊就必然平淡且泛不起一丝波澜,如静水般源源不绝又暗流汹涌的情谊,这才是它的本意。
水在樽中是酒,在青冥为云。那么,君子之交也在形形色色的君子之间上演着一台台折子戏。
有人日行千里,赴友人一面之缘,活人哪里能日行千里,范巨卿刎颈自杀,魂灵如期与好友会于重阳,不负这鸡黍之约,炊烟散去,两人共赴黄泉,留下竹篱小院,和后人的“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也有人写过一句诗,读起来满纸风雨如晦。写的人是个叫顾贞观的清代才子,有个与之齐名的吴兆骞是生死之交。长大后双双入仕,吴被卷入科举舞弊案,蒙冤被皇帝流放到了宁古塔,顾贞观被迫转圜于权贵之间,一别十年,山高水远,路尽途穷。没能救回挚友。和着十年的风霜与血泪,给他寄笺,“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十六字,字字诛心,字字凄惶。这期间诉不尽的苦楚和委屈,说不出给对方听。
渭城的雨下了一宿,生死相托的友人在天明之际告别。
我曾在《庄子.徐无鬼》里读来两句话,“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是庄子在惠子死后说的,译来就是自从惠子去世后,我没有辩论对象了,我没有说话的人了。这样的话从庄子这样超脱的哲人口中说出,有几分讶异又有几分委屈,哪怕生前总是咄咄逼人的二人,也因这漫长岁月中难得的惺惺相惜,也是再看游鱼戏水时悲喜难辨的存在了。
如果是说这是平淡隐忍,元白之交可以算情意汹涌了,从初识的“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到旅身在外,却“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一人调职离京,“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也随友人而去,到老来一人早逝,天人相隔,白乐天字字泣血,“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微之读不到挚友的追思,可后人却被这样的情意摧折心肝。
我们总说不言盛景,不叙深情。
可静水深流,口中笔下的一个字,背后的呼之欲出的千言万语,灞桥南浦,一一相送,万句珍重到头来不过是再斟一杯热酒,再折一枝柳。往后的风霜刀剑,山高水远,你一人承担,寒山寺的钟声传不过来,阳关三叠的箫声千回百转。
前路杳杳,我就送你到这里。
我的挚友,且喝下这杯酒吧。
《悲惨世界》读后感
江宁区思学街小学 王越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一部经典作品,创造了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故事讲了一个苦役犯冉阿让的一生。他先是因为砸坏玻璃偷了一块面包,被判4年,因4次越狱,又被判了15年徒刑。他坐了19年的牢,终于被放了出去。当他一无所有而又衣食无着的时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关怀。之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做了海滨蒙特勒伊的市长。可他最后自首了,冉阿让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终身监禁的绿帽子和红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个海员时,他掉进了大海。后来,在法国的战场上,有人看见了冉阿让的
身影。他在枪林弹雨中救出了一个人:马吕斯。冉阿让最后因过度劳累离开了人世。
作者想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虛伪在事实面前将无处遁形。无论在什么情況下都能永葆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江宁区思学街小学 俞茜茜
雷夫老师,这位美国最趣味、最有影响力、最优秀的老师感动着全球无数的人。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手捧着这本书,细细研读,感动着、惭愧着、欣喜着。感动的是雷夫在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爱与奇迹的第五十六号教室。看了这本书,学到了很多,明白了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在这本书里,要学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但给我感触最深,最让我受用的还是以下几点:
一、营造像家一样温暖的教室。
第五十六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在那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代替恐惧,做孩子能够依靠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我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所以无论是走出去的还是待在里面的孩子,都认为那里是最温暖的地方。
二、寻找第六阶段。
雷夫老师把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导入任教的班级,使“六阶段”成为凝聚全班地沾着剂。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的成长。这“道德发展六阶段”仔细研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理解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可是,这样教小孩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他会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让孩子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抛在脑后。雷夫老师强调的是首要动机的正确引导,对孩子们的一生将有很大影响。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雷夫老师认为,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行为得宜是应当的,不需给予奖赏。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是初中,有多少不是在奖与罚中进行的,奖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一种方式,“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他们取悦老师,取悦父母,表现出贴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很舒心,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为父母或老师努力的念头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倍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我对生活如此不满。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鉴于行为不当的年轻人为数众多,大多数教师在受训时学到要在上课的第一天制定规矩。毕竟,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
我曾遇到一位采取有趣方式教孩子说“谢谢你”的老师。他制定的规则之一是,如果老师给学生一个东西--计算机、棒球或糖果,学生有3秒钟的时间对老师的善意表示感谢并说声“谢谢你”。要是做不到,礼物就会马上收回去。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惟一的问题是:他们对于收到的礼物没有真诚的感激,他们不过是遵守规则而已。
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试着想象一个由第五阶段思考者所构成的世界。我们绝对听不到有人很白痴地在公车上对着手机胡扯个没完;开车或买电影票时不会有人突然超车或插队;也不会有邻居在凌晨2点吵闹不休,扰人清梦。那样的世界多么美好呀!
“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很多学生将这个忠告牢记在心,没多久,这个想法便开始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很快地,我班上的学生差不多每个人都变得非常善解人意。我发现有句俗语所言不假: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我用好几个方法来教第六阶段。因为我不能讨论自己的行为准则,于是我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对于父母和师长而言,寻找用这种方式思考的人是饶富趣味的--一旦你开始注意,就会发现这种人并不少。
透过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研读,我还明白了,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必须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第56号教室之所以个性,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的东西--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代替恐惧,做孩子能够依靠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那一个。”这正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所应当追求的境界。
读书笔记
江宁区思学街小学 卢依萌
最近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很有感触,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我对亲情的理解从来都是和世俗背道相驰的。我一直认为把孩子培养成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可以独立的面对这个世界,自己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养孩养老,为了自己老的时候有个人来照顾自己。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作家,她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书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美文。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书中回忆当时有些落迫的钟书先生“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不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修”,却不想在一个夏天,收到学生送来的一担西瓜。圆圆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众人,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
“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这样聪慧的女儿,妈妈怎能不记得她吐露出的每一个音符句语?所以,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杨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她嘴上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阿圆去世时,还差两个月才满六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如何摧残着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
当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先生去世。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读到这里,还能有人不为之动容吗?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江宁区思学街小学 李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很久以前看的,没有看懂,只是知道一个大概。这个月又看一遍,才生出一种由心而出的钦佩和一些真正的感悟。
它前半部讲的是聋盲人海伦-凯勒曲折的一生,后半部分是她自己假设她能获得三天光明,她会用这三天去做一些对她来说有意义的事,例如仔细去看她的朋友、家人、和她最亲爱的老师,还有她一直梦想去看的景物,戏剧和人的活动,她的字里行间里透露着她的乐观向上和不屈服于上天的坚毅。
马克吐温说过:“19 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拿破仑是一代皇帝,一代战神,在法兰西的历史上抹上了金色的重重一笔。相比较而言,海伦-凯勒就显得渺小多了,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孩,而且还是一个聋盲人,在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犹如一只被折断翅膀和弄哑嗓子的小鸟,人感知世界最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视觉和听觉,她全部失去了。假如换做普通人,比如我,这一生便失去希望,就算勉勉强强的活着,也不过是一个放弃思想,放弃抗争,混吃度日的可怜人罢了。可是她却在那残酷无比的最黑暗的地方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把这一生活出了自己的价值。
我是一个挑书看的人,并不是说我读书境界有多高,而是我只读那些能让我感觉到震撼和感悟的书,而这些书里,首推的就是海伦-凯勒的这本书,记得在哪里看过这么一句话:“盲人能看到的,是我们看不到的更真实,更深层的世界。聋子听见的,是我们听不到的更美妙,更悦耳的声音。”而海伦凯勒,正把她所“看见”,所“听见”的世界的美与丑,白与黑,幸福与悲惨如一幅巨大的画卷,慢慢向我们展开。她说她并不觉得自己可悲,而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她懂得了什么叫做爱,她学会了比普通人多得多的东西,她细数这一生那些帮助她的人,那些让她快乐的人,那些让她成长的人,她说能拥有这些人,并能去触摸他们的脸庞,这真是上天对她的眷顾。这也许就是她后来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的动力吧,你能相信吗?一个可能连自己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却改变了那么多人的一生,并获得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对啊,不了解的我也不会相信,但是最终使我折服的是她在荣誉背后所付出的,与她照片里温暖轻松的微笑截然相反的艰辛与努力,她小的时候无法自己说话,于是就触摸着她的教师莎莉文老师的喉咙,感受老师说话时夸张的颤动来学着说话。我们很容易就能说好的一个短句,也许她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学会并运用。她的梦想是考进哈佛大学,于是她每天学习十多个小时,付出比普通学生好几倍的努力,几经坎坷,终于圆梦。她人生的花朵开的如此鲜艳,但却是用数不清的血,泪,汗,慢慢浇灌才得到如此结果,正如冰心的一句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想想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的四肢健全,五官完好,我们看得见,听得清。虽不说做出海伦凯勒一样的伟业,但是至少能在自己的圈子里做一个成功者,能经得起毒辣艳阳的暴晒,撑得住瓢泼大雨的冲刷,回看来时路,至少能对自己说一句:“我未曾后悔。”海伦所经历的黑暗是我们所不可比的,她都能循着自己的轨迹找出属于她的光,何况我们呢。
海伦-凯勒用乐观的态度,欢快的笔触描写出旁人看来再痛苦不过的世界,正如一个书迷所说:“海伦的名字可能会被人们遗忘,但她的精神至少还会闪耀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