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11月份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2/12/13 8:34:21 作者:杨惠翔 浏览量:1833次
《等一朵花开》读后感
许美珺
闻名遐迩的小林画有很多作品,是我们特别熟悉的,比如:“吾乃世间远行客幸得风雨同舟人”、“烦恼像根葱往里一看全是空”。
《等一朵花开》一书是林帝浣的转型之作,由一些水墨画、书法作品和一些杂感文字结集而成,记录琐碎生活中的无限乐趣。他畅所欲言,谈美食、品茶趣,赏宋词,说书法,用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从而体悟人生的兴致与禅意。
他说,成功只有一种,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罗素说,平静从容的生活才是快乐的源泉。这样的生活,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是在滋养我们的心灵。人的生命,和花草树木一模一-样, 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烦恼和兴奋都会消耗我们内在的生命能量,而真正的幸福感,源于持久的平静生活。
“起跑线不会影响大局,坚持跑完全程,是完美人生”文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别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从诞生以来,众多家长就前仆后继地扑在了起跑线上,仿佛落后一步,就会全盘皆。然而,跑过马拉松或者参加过长跑的人都深有体会,前面的路程跑得多快,意义不大。其实,对人的一生来说,快乐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就算小时才艺平平,只要正直善良,对世界充满积极乐观精神,将来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有趣有才的人。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起跑线不影响大局,起跑时慢点没关系,中间累了歇一歇也没关系,跑岔了路再回来也没关系,按着自己的节奏,跑完全程,才是完美人生。
说到起跑线这个话题,我想起了元代大画家王冕,他就是一个标准的输在起跑线上的人。王冕有古诗《墨梅》一首:“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诗压过唐宋所有咏梅诗词,被世代传诵,经久不衰。王冕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就听过:他幼时家贫,一边替人放牛,一边在河边沙滩上,以树枝为笔学画画。要说学画画,当时锦衣玉食,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不知有多少,但那些豪门名师子弟早已烟消云散,王冕画的梅,如今却成为国宝。
很多时候,起跑线是无所谓的,咬紧牙关坚持跑下去,才更重要。
对于起跑线的真相,小林用一幅漫画,一针见血地说了出来: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不过是,别让自己的面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渴望幸福,并且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幸福。而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源于自己的世界观。当我们主动改变自己错误的世界观后,我们的人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林帝浣在这本《等一朵花开》里,还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他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来调侃生活,记录情感,仿佛给了我们一把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让读者跟随他的笔墨,体会生活中的小确幸,有些趣意盎然的逗乐,令人捧腹。通读完这本书,我被字里行间溢满的幸福感深深感动,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他让我明白:人生是一场苦旅,有趣才有诗意,眼界就是远方。其实,成功只有一种,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诚如罗素在《幸福之路》所言:幸福人生的秘诀,就是热爱生活本身。
《第七天》读后感
卢依萌
《第七天》以死者“杨飞”为第一视角,讲述了他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
第一天,讲述了杨飞在殡仪馆的所见以及对自己死因的回忆;第二天,讲述了杨飞对生前爱情的回忆,以及与他前期李青的重逢;第三天,讲述了杨飞的身世以及他父亲的故事;第四天,讲述了他遇到了鼠妹,鼠妹带他到了“死无葬身之地”,在那里认识了警察杨刚与李姓男子的故事;第五天,讲述了杨飞在死无葬身之地寻找父亲,并遇到了“母亲”李月珍,他想起来第一天在殡仪馆取号的那个人即是父亲杨金彪;第六天,讲述了肖庆,他告诉鼠妹伍超为她买墓地而卖肾的事情;第七天,讲述了死无葬身之地的众人为鼠妹净身送别,重逢父亲,以及他回城遇到了伍超,并向伍超介绍“死无葬身之地”。
死亡,于我而言,我从未正式去思考过。二十多年来,印象中我只经历过外公外婆的死亡。外公很安详,外婆很突然,但我却花了很多年才能习惯这个事实。死亡,意味着失去,意味着悲伤,意味着打破平静,意味着不再在生命生活中鲜活,仅靠回忆延续记忆。
而余华却并未将死亡写的冷漠、悲痛,反而更多是解脱、自由、平等、和善、欢乐……
小说结尾:“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那是死无葬身之地。’”。
“死无葬身之地”本是贬义,可在文中却是一种解脱,在那里的人生前没有买墓地,死后无处可葬,任由魂魄游荡,这样的人多了,开始交流像大家庭一样生活,开始建造家园,开始新的旅程。有点像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前提是忽略他们的形象,不免有些悲伤。
主人公杨飞是主环,从杨飞的故事,然后引出他的妻子李青,以及李青的后夫;从杨飞引出他的养父杨金彪和生父母一家;在杨飞死后遇见的鼠妹和武超;儿时给他喂奶亲似养母的李月珍以及他死后身后跟的二十七个婴儿等。都是以杨飞为主环引出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也是对死亡的一种思考,一种幻想。如果有如果,我希望真的有这么个世界,外公外婆在那里等着我,我们终将会团聚。
《观沧海》有感
谷成昕
用杏花写春景很难脱俗,有人总说自己认不清花树,讲的是“杏错桃讹”,但是求学以来,的的确确是最爱这里的有杏花的早春,在醺醺然的空气里,看到“愿君处处宜春酒”,总是忍不住心中一动。
小楼一夜听春雨,仿佛一夜之间每个角落都有什么从昏睡中醒来了。所有生命在这个季节里次第舒展,悉悉索索而又兴致盎然。雨润如酥,在校园常常携带着一柄伞。雾锁烟笼里听着淅淅沥沥的声音,整个人都陷入了一片广大的沉静之中。风早已不再刺脸,温和得像云霞里慢慢飞着的春燕的影。食堂前栽的树悄然破了新绿,一粒粒滚圆晶亮的雨珠从叶尖滚下来,砸在伞面上——啪嗒一声。
暮春者,学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三两结伴走楼后的花径。夜色沉下来,月亮才上,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小道两旁错落地栽着好些盏落地路灯,一脚踏进,仿佛误入了游园惊梦般让人晕乎。高高大大的树上开白色的花,散发极其馥郁的气味,香得云雾混沌,又像下了一场不合时宜的雪,自顾自铺陈在新泥上,过路人简直不忍踩踏。
而小山坡无声无息地变了颜色。不知是某一天路上,只见深绿漫上小坡,淹没了路牙,是最鲜辣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是一片晃晃的渍。连片的白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了景,谁知道火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轰轰烈烈开着迎春花,那明艳艳的黄,一路摧枯拉朽烧下了。唯一一桩憾事便是图书馆前的方池里没有鸭子浮游来去,“春水暖,鸭先知”的情趣却体会不到了。
笑谈时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想起来唐朝妇人有一种妆容名为“酒晕桃花”,是不是朝起时花瓣入了酒,夕落时颜色更娇艳明媚。总就是千千万万年的春天生了又熄,我们与春分之间,所说的是更广袤的季节,改朝换代一千次及宇宙坍塌之间,有一个微小的点,即一次肉身死亡。它也许是一个人的尽头,或某种仓促的失败。又可能,是延续前往沙丘的路,是海市蜃楼。这个点以内的非自然数的人,是一次沉默,是四季交替里的瞬间消散的影子。
丰子恺写到春是多么可爱的名词,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赞美她,希望她长在人间。是不是人人都希望最好的东西总是永驻,然而知道留不住,所以才伤春悲秋?我看未必。 “最是人间留不住”,可是人的存在往往比朱颜辞铜镜还短暂,在最好的时候总能留住一些什么的,那才叫无憾。
像是《大军事司马懿》里有一个情节我非常喜欢,老司马懿教小孙女背诗,小姑娘的稚嫩声音读着壮年曹操最意气风发的的《观沧海》。此时曹操已去世多年,司马懿也当了祖父,可是诗里面的海水与山岛,灿烂星汉与呼啸日月,都还是建安十二年春的模样。
《瓦尔登湖》读后感
王越
作者去到瓦尔登湖所在的森林山区,自给自足地生活了两年。我想他只是以种体验的心态去生活,并非选择要这样长久地生活下去。然而仔细一想,作者的目的也并非是让读者看到这本书的内容之后,纷纷效仿他去森林生活。
他叙述了自己如何建造自己的房屋如何耕种作物,如何用最低成本解决最基本的需要。这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生存下来的成本其实并不高,只是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使附加在人身上的欲望越来越多,让我们觉得生活的成本太高。这又进一步让我觉得,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想想社会发展至今,人类从大自然中掠夺了多少资源,破坏了生态,毁坏了其他生命的栖息地,也给人类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但这一切还在继续,我们还在追求更多的东西来满足我们这满足不了的欲望。或许,暂时地抛下一切,回归到大自然中,真切地与它来一场久违的亲密交流能够让我们重新意识到我们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与世界的关系。让我们明白,我们并不能单纯地将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
梭罗在森林中的生活几乎是与动物为伴,他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自然。确实,有些单调,有些不切实际。除非真心乐意此般生活,否则一般人并不能适应这样的长时间的生活。当然,这也给了他很多认真看一看自然的机会,让他能够前所末有地接近自然,了解自然。这样的一种生活体验,是一种自省,很多问题你不思考它,并不代表它就不存在了。我们总要时刻反省,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李薇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信念为何重要有过很多疑问。“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挪威作家温塞特曾说过的这句话是这个问题完美的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在“沙皇的黑暗统治必被推翻,无产阶级的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样崇高的革命信念下成长,收获了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奇迹。
信念能使人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海燕》一文中写道“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暴风雨来临前的海燕不同于胆怯的海鸥、海鸭和蠢笨的企鹅,在大海的上空勇敢、高傲的翱翔着,高尔基在文中借海燕比喻无产阶级的革命烈士,他们相信资本阶级的黑暗统治是遮不住共产主义的光辉的,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被推翻,无产阶级的革命终将胜利!
信念能让人重获希望与目标。保尔在失明后,开始着手创作中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他之所以能在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生活中完成这部巨作,是因为他认为应该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漫长而光荣的解放斗争事业上去,相信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终将胜利,在这样的强大信念的支持下,保尔又有了生活的希望与目标: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奋斗!他于是创造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也创造了奇迹!
相比于保尔的少年时代,我们要幸福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信念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没头的苍蝇——乱碰”这句歇后语所说的一样,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念,就如同没头的苍蝇,没了方向、没了目标。信念对我们来说,既是奋斗目标,也是前进方向。任何一个“我能考上好大学”“做我想做的工作”“成为像谁一样的人”等都能成为我们的信念和奋斗目标。
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于1982年获得了“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称号。她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正是成功的关键。
最后,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也要像张海迪女士一样,不沮丧,不沉沦,用自己的信念,迎着正确的方向,向着自己的目标,携着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收获成长,赢得成功!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俞茜茜
当我翻看教育家、国家首批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时,我就欣喜不已,对她有相见恨晚之意,仿佛遇见了知己似的。两天内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有感而发处就加批注和自己的感触,于是写下这篇读书笔记,觉得叶一下心中的真言,才觉得对得起这本书,有利于理解和体验她的教育思想。
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共分6部分,77篇文章,包括每一部分后一篇编者手记。这6部分分别为“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盼”、“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人,活在价值体系中”、以及“记忆与情缘”。品味《教育的姿态》,我悟到了她美在高度,美在温度,美在厚度,还有她在行走在教育路上的姿态之美。
她认为:唯有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才会变得聪明。才会在较高的地方思考问题,而且心中总是有一团火,就会有旺盛的经久不衰的内驱力。她能一生苦中作乐,因为她一直相信学生的成长就是她的成就,别人的需要就是她的价。值,在这个高度的姿态下,她认定的读书目的是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因此,她就为学校教育明确了这样的价值所在--培养的是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躁动多欲的现实面前,她能保持足够的清醒,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正因为这个高度,使她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有了锥心的忧虑,也就有了竭诚的期盼。
读着读着,我感叹她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我明白于老师忧思的是教育的现状,因为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她担心“大片”文化、“薯片”文化、“芯片”文化等三片文化给孩子带来的深重影响,于老师期盼的是祖国的未来,因而她大声疾呼教育一定要培养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再难也要把中华文化的血脉传递到下一代的心中,这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大事。我想爱国,不仅仅要体现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把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悉心培养祖国花朵,让他们散发出一种正气、朝气、勇敢、自信的精神,让他们成为会尊重人有担当求知欲旺盛的未来中国的合格接班人,为此我们努力着……
其次,《教育的姿态》之美--美在温度。于老师是一个慈爱的人,她主张“仁而爱人”,这种博爱让人温情满满,更让她的学生感动并受益终身。我有理由相信,于老师的学生一定是“仁爱”的人,因为她的学生具有“人”的样子,有人心、有人性、有情有义,能把握做人的底线。这种“人”的性格锤炼于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她与学生真诚相处,呵护他们,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换位思考,要求学生做到的她自己一定先做到。她的温度融化了孩子的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像于老师一样拥有人文色彩生命情怀及敬业精神,不仅“胸中有书”,而且“目中有人”,走进文本世界,走进学生世界,用自己学科素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师生思考,那我们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