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文章
教师发展——
青年教师1月份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3/2/17 12:11:39 作者:杨惠翔 浏览量:544次

《稻草人》读后感

卢依萌

闲暇里,我读了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这些童话优美清新,想象力丰富,还蕴含着许多道理。它们就像一颗颗夜空中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其中有一个叫《新的表》的故事令我感悟最深。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叫愚儿的小男孩不会遵守时间,于是他的爸爸妈妈给他买了一个小钟表,但他不会看钟表,闹出了许多笑话。后来他明白了钟表的规律,按照钟表告诉他的时刻,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什么时候应当从床上起来了,什么时候应当去做事了,什么时候应当休息了,钟和表都能告诉我们。”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叶圣陶想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时间的重要。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能变长也不能变短。如果懂得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所有的一切都会井井有条。如果浪费时间,就会误了你所要做的事。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他十二岁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患病,弟弟年幼,他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避免影响学业,他把时间做好精确的安排,一切都井井有条。规划时间,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了更有效率的事。

规划时间,可以让我们把每件事都做好;规划时间,能让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规划时间,能让我们做事更有效率……时间,像流水一样在钟表的滴答声中悄然流逝。

其中我喜爱的还有《画眉》。故事讲述了一只画眉在一个公子哥儿家享受荣华富贵,每天处优养尊,就是为了给公子哥儿唱歌。它开始觉得很快活,日子久了它就不明白自己唱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趣味。直到有一天,画眉因公子哥儿忘了关笼门,飞了出去,去寻找它想要探寻的答案。

画眉飞到一个大城市的城楼上,看见街道上拥拥挤挤,一个人力车夫拉着一个人飞快的跑着。画眉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有腿也要别人拉着跑?而拉着别人跑的人那么辛苦,那么卖力,却也没有笑容,也不唱赞美跑的歌?

画眉飞到一个楼房,看见一个大房间里许多阔气的人在吃饭,楼下的厨房里,几个人光着上身,满身油腻在弥漫的油烟和蒸汽里忙忙碌碌,它不明白楼下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忙忙碌碌,为什么脸上没有笑容?为什么做出来的菜自己不能够吃?

画眉又飞到了一个胡同,看见了一位拉三弦的黑大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站在旁边唱歌,画眉认为它终于看见幸福的人了,可它又错了。女孩儿歌越唱越紧,结果嗓子哑了。黑大汉生气了,数落女孩唱成这样到时候凭什么要别人的钱。画眉明白了女孩唱歌是为了别人,黑大汉拉弦也是为了别人,他们只是挣一点糊口钱,一点趣味也没有。

画眉见了这些不幸的人,知道了自己以前也是很可怜的,“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当别人的两条腿,成为别人做菜的机器,做别人的乐器,为什么会有这样毫无意义、毫无乐趣的生活呢?是他们都没有自由!因为生活所迫,他们都失去了自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的价值甚至高于生命和爱情。要想有尊严,有意义地生活,一定要拥有自由。

明白了这一切,画眉决定不回去了。它来到了自由的原野之中,四处不再有笼子的栏杆围住它,它愿意怎样就怎样,再遇见了不幸的人或事,它就用歌声为他们驱除愁苦,真是“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从此,画眉就这样自由快乐的生活着。

稻草人拥有善良的心,无能为力,但我们却可以,为了不让稻草人的悲剧重演,从现在起,我们不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还要多行善事,努力用我们的善良改变世界,让世界变成一个真正美好的世界。

 

                                                                   《毛毛》 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不可思议的故事

      俞茜茜

副标题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到底什么地方不可思议呢?

或许便是这种将时间具象化的方式,使时间如同物质性的东西一样能够被量化、被夺予。这种事情在古代的人们恐怕是不敢去想的,但到了现代,这种事情的的确确就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现实,而且悲观的是,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希望可以突破这个现实。

翻开的书页间,并没有想像中扑面而来的熟悉感。虽然找寻这个小姑娘很多年,念念不忘小个子的灰先生。他们把偷来的时间卷成烟,吸走了。那些隐隐约约的故事情节和孩童时的记忆一起,在奔跑向少年、青年、中年的日子里碎成片断,变成偶尔被冲上岸的彩色贝壳,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后,捡起来晒在阳光下,陌生而美妙的闪闪发光。于是,在这里的某个上午,褪去成人的外衣,变回成小孩子模样,津津有味的读童话故事,怀念起玩泥巴过家家的时光,会舔着手指吃饼干,或者翻箱倒柜的寻找,遗失在某个角落里,最喜欢的大白马铅笔刀。

做为一个童话的开始,《毛毛》是轻松而快乐的。就像没有遇到王子的小美人鱼没有后母的白雪公主没有诅咒的睡美人。孩子们永不厌倦的做着充满想像力的游戏,清道夫贝波缓慢的打扫马路,有时会呆呆的盯住某块砖头。吉吉讲起一个又一个天花乱坠的故事,只把王子和公主、错过又相遇、永远在一起的秘密说给一个人听。一切因为单纯而美好,即使是坐在废墟的旧石块上,月光明亮的让人相信可以一直到永远。可我知道,灰先生在那里,悄悄的盯着谁,把时间从生命中偷走。

为什么整部故事在记忆中只剩下小女孩和灰先生?那些大大小小的神奇时钟、会说话的乌龟、候拉师傅好吃的面包和巧克力全不见了,连盛开的最美丽的时间之花都忘记了,映在大脑深处是灰色的影子在吞云吐雾。也许是那时幼小的自己无法理解时间的意义,留下的只有恐惧的残像。那么现在回过头来看,指尖冰冷。原来灰先生的影子已经嵌入灵魂深处。所以,他们称作者“米切尔·恩德”为大师,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预见现代社会中逐渐迷失的时光与生命。

你看,他说

“得了这种病,起初还看不出什么。但有一天,他会忽然犯懒,什么都不想干,对一切都失去兴趣,心中变成一片荒漠。这种厌世情绪不但不消失,而且长期存在,慢慢地与日俱增。日复一日,周复一周,越来越严重。他会感到自己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忧郁,内心也越来越空虚,对自己、对世界都越来越不满意。然后,连这种感觉也渐渐地消失,变得麻木不仁,什么都感觉不到了。他会变得完全心灰意懒,对什么都不在乎,整个世界从此变得陌生了,觉得任何事情都与自己无关。他不再愤怒,也不再有热情,不再感到快乐,也不再感到悲哀,不再会笑,也不再会哭。那时候,他的心将变得冰冷,不再爱人,也不再爱任何事物。如果一个人病到了那种地步,那他的病也就完全不可救药了。那就再也无法挽回了。那时候,他会来去匆匆,脸上老是冷冰冰的,毫无表情,就会变得像灰先生们一模一样。是的,到了那时候,他就会变成灰先生当中的一员。这种病就叫做:百无聊赖。”

一种恍然的战栗,灰先生就住在自己的身体里。许久没有那种从心底传递到骨骼四肢的欢喜感,不停的抱怨别人抱怨生活抱怨对梦想的无能为力。用灰色紧紧的包裹住心灵,无欢无爱无悲无痛,脸上挂起冷冰冰的假笑,一天一天,一天一天,时间变成烟。抬头看时,城市的灯光太过明亮,星星都不见了。我想起那些在夜晚是漆黑的日子里,我们“指星星过月亮”,不为了什么,就可以笑得连知了都无法安眠。

世界上是不是有个时光老人,用全能镜叹息的看着我们。而我的时间之花被冷冻在了哪里。滑过书架上那些长长的年轮,我把《毛毛》好好的收藏。十年之后等我再去翻开。在充满阳光的午后下午,吃着好吃的面包和巧克力,微微笑着看十年前的日记,手里的花儿开得正艳。

 

                              沐书香,悦成长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

                                                                      谷成昕

    这些教育界流行这么一个说法:“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 25 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以及心理教育。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做最好的老师》那一句句耐人寻味的话语正是李镇西老师几十年教书育人的切身体会。在书中尽情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芝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融入了李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著他的心灵,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洗涤。其中他的班级工作、育人之道,更是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启发着我……

    我常常在思者一个这样的问题“当一个好老师超码得具备怎样的条件?”拜读了李镇西的书之后,我知道了“做一个可爱的老师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起码条件。”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只有童心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唤醒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自己的学生,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这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我们在实实在在的每一天的平平常常的教学中付诸实施,需要我们有追求“真”的勇气与恒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们的教鞭下有瓦特,你们的冷眼里有牛顿,你们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我们的教师应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当他们与我们不合拍时,你更需要冷静地观察、倾听、思考??鼓励他们展示自我,勇于质疑,勇于创新。这样,我们的教学生活才是鲜活的,才是丰富的。也许我们不会成为“大教师”,“善于思考的专家”,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一名好教师,一个有思想的优秀教师。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得是一名爱读书的老师。爱读书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我们这份职业对我的要求。

 

                                                         《麦田里的守望者》:让孩子成为孩子

王越

    本书是由美国作家罗姆·大卫·塞林格所作的唯一一篇长篇小说,叙述了霍尔顿被霍西中学开除后,不敢马上回家,在外度过了一天两夜,就在这段时间里,作者不断向读者展露出霍尔顿自己对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的各种不满,也为我们揭露了霍尔顿厌世的原因。

    从书前面的篇章所写的内容,看到的是一个满腹牢骚的、被学校开除的霍尔顿。对于他之前的同学,对于他在旅馆和酒吧遇到的人,还有司机和修女,他都会对他们评论一番,不过多是不满的,对于其中的一些人,甚至是讨厌的。在旅馆住下后,霍尔顿开始给他认识的人打电话,尽管他认为他们很虛伪,但仍旧约他们出来喝酒聊天。霍尔顿打电话约人,出去找酒喝,在我看来,他似乎是想从这些人那里抓住救命的稻草,或者是活着的一些希望,但事实正好相反,他愈加失望,愈加颓丧。从书中的对话和叙述中,可以看出,霍尔顿是个自相矛盾的人,同时胆小和懦弱,他整个人充斥着抱怨,除了提到他弟弟和妹妹时,会感受到开心,其他的任何人和事,对他来说,几乎没有喜欢可言。

    在书的后面的篇章中,开始一点点看到,霍尔顿自我堕落、厌世的原因。在和妹妹的对话中,没有虛伪和掩饰可言,小孩子直接的问话,让霍尔顿直面自己的内心,让我们看到了他记忆中不堪回首的那一暮:一个名叫詹姆斯·卡尔斯的同学被几个同学逼到跳楼,因为不肯收回他说的话。詹姆斯·卡尔斯死了,但这几个同学只是被开除了而已。在霍尔顿的回忆里,詹姆斯·卡尔斯是个很安静的人,总是远远的坐在教室的一边,从来没有站起来回答过问题,就是这样一个若有若无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被其他几个同学逼着跳了楼,尸体躺在石阶上,到处都是血。学校似乎只是静悄悄的少了一个人,犯事的那几个同学,只是被这所学校开除了,其他的也没什么了。这血淋淋的校园暴力,印在了霍尔顿的脑海里,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脑海里。在学校里遇到的人,发生的事,让霍尔顿心灵被震碎,他游走在多次提到的虛伪的人的中间,一步步走向堕落,找不到任何喜欢的事情。当他看到,他妹妹的学校的墙上,贴着污秽下流言语时,尤为气愤,他彻底丧失了对学校信心,学校会毒害小孩子的善良与真诚,所以他渴望成为麦田的守望者,守护这些孩子。

    在校园暴力中,不仅涉事的学生有罪,包庇的学校领导也有罪,若学校这个育人的地方如此随意地对待生命的话,又怎么能谈得上教书育人呢?

    学校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在今天,依旧有各种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对被害的孩子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理和精神的创伤,最可怕的是失去生命,永远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不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长,都必须严肃对待这些事件,共同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让孩子成为孩子,而不是罪犯。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许美珺

人生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今天的我们,似乎对于任何事情,都习惯于去深究它的价值和意义,却忽略了一些作为人最朴素的情感和追求。“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何尝不能是月亮;“安贫乐道,日有所进。"何尝不能是远方。《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行至中年的股票经纪人,本有着别人眼中不错的工作和生活,但有一天迷上了绘画,在命运的感召下离开了巴黎,跑到一个偏僻的小岛上生活。从此陪伴他的只有贫穷和艺术,最终在生命的晚年创作出一幅又一幅让世人震惊的画作,这些并没有为他赢来生前的名声,身边的人说他得了失心疯,还有人说他为了别的女人。

王尔德曾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我想,用这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主人公再合适不过了。或许他认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但为什么金钱和梦想一定会是对立的呢?为什么不等攒够了足够的六便士,再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月亮呢?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有人喜欢热烈的冒险,有人喜欢宁静的日常,有人追求天马行空的梦想,也有人热衷于现实的温暖,有人觉得摆脱束缚的人是勇士,也有人觉得尽职尽责未雨绸缪的人更勇敢。这些差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的知道,没有人能为你定义什么是月亮,我们要勇敢的争夺对于“月亮”的定义权,不要被社交媒体上的声音纷扰和裹挟。

比起《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理斯,我更喜欢现实世界中的卡车司机孔震龙,这个男人也有他的绘画梦想,但是他选择背着生活的重担,去追寻他的梦想,他一边开卡车养家,一边用各种渠道淘来的二手画具自学绘画,他把画具放在卡车的副驾驶,加油、堵车、休息的空档,就抓紧时间花几笔,他的妻子、孩子,没有成为拖累他的六便士,反而成为他的月亮的一部分,他每次画好一部作品,总是迫不及待的拿给妻子看,哪怕他的妻子不懂得鉴赏。他的梦想也不仅仅是当一个画家,而是要让妻子不再是“卡车司机的妻子”,而是“画家的妻子”。摒弃一切的查理斯,最终成为了留名艺术史的画家,而心中还念着柴米油盐的孔震龙,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孔震龙的故事,却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和力量。他追求自己的力量,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也没有因为追求自己的月亮,而放弃那些爱他的,依靠他的人的生活。

马可奧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人们习惯于隐退到人际罕见的地方,在乡间、在海边、在山中。”可是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向往。因为你自身当中,便有这样的力量,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奥勒留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终身都向往归隐山林的生活,但是又终其一生都忠于自己的职责,为了风雨飘摇的帝国,夙兴夜寐、励精图治。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月亮和六便士、在自由和责任之间不断的思考。而在它最终的哲学思想中,我们看见的答案是:回避和执着追求一样,都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所以他最终在两者的平衡中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放弃对于“月亮”的定义权,也永远不要为了追求自己的月亮,而去阻挡别人追寻光亮。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李薇

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

合上书页,望长空晚霞洒下浓郁的缕缕丝带,朦胧了整个世界。

书面上印着“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的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与曲折的道路。读起来荡气回肠。

然而沉浸于晚霞的余温中,细细回味书中的情节,思绪渐渐飘空时。萦绕在我心上的,始终是“人生"二字。识其形,可一再品析,还是不能解其意。人生,究竟为何物?

但当我脑海中回想起路遥笔下的一个个人物时,一切,仿佛又有了头绪.....

孙少平,在变革的时代中经受着诸多社会冲突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复磨练,迫使他进行着不断的思考。这思考中融入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也渗透着他对自身价值的估价,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人格的力量。他只是一个生于农村的青年,学习环境相当艰苦,忍饥挨饿的年代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孙少平可以说是代表世世代代像他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有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他们有积极而远大的梦想,他们不甘于在自己的世界里沉醉,他们,永远向往的是远方。

可上天是不公平的。多少人像孙少平一样,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与自己的追求有所差距,最终年轻的心只能局限于此。然而孙少平还是幸运的,身边的人的支持,使他一步步靠近自己最初的梦想。又在种种机缘巧合下,孙少平寻找到了自己最想要的出路。回首望向他来时的路,荆棘丛生,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深切明白,一切屈辱、折磨,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考验,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阶梯。

我的思绪,渐渐明朗了。

人生,在孙少平的历程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从稚嫩到成熟,从迷惘到坚毅的每一步锐变,都揭示了每一个人的人生从平凡中渐渐体会伟大的境遇。生活中每一次的坎坷,每一次磨难,都教会了在人海中迷茫前行的我们如何拿得起放得下,如何在负重前行的道路上看轻得与失。而这,不正如品茶吗?—次又一次的翻滚磨砺,茶叶沉浮时的坦然与淡然,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每一次的成长,一生不忘的教诲。

纵使人生如茶,被沸水几经冲泡,我心依旧如这茶中苦叶,不负生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