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2月份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3/3/2 8:29:03 作者:杨惠翔 浏览量:367次
《小王子》读后感
许美珺
喜欢《小王子》,好像不需要理由,只要你曾经有过这样的快乐和不快乐,这样的执著或是放弃。无论你是孩子、大人,更无关你的职业和性别,阅读这本书,你一样可以全心微笑:无论你的身份如何,你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读它:无论你的心情如何,你都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它,从小到大,从任何侧面,你都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这是一本值得你一生阅读并去体会的书。
按照通常的归类《小王子》被称做哲理童话。千万不要望文生义设想它是一本给孩子们讲哲学道理的书。一般来说,童话是大人讲给孩子听的故事。这本书诚然也非常适合于孩子们阅读,但同时更是写给成人看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它是献给那些曾经是孩子并且记得这一点的大人的。比较准确的定位是,它是一个始终具有童心的大人对孩了们、也对与他性情相通的大人们说的知心话,他向他们讲述了对于成人世界的观感和自己身处其中的孤独。的确作者的讲述包含哲理,但他的哲理绝非抽象的观念和教条,所以我们无法将其归纳为一些简明的句子而又不使之受到损害。壁如说,我们或许可以把全书的中心思想归结为一种人生信念,便是要像孩子们那样凭真性情直接生活在本质之中,而不要像许多成人那样为权力、虚荣占有职守学问之类表面的东西无事空忙。
可是,倘若你不是跟随小王子到各个星球上去访问一下那个命令太阳在日落时下降的国王;那个请求小王子为他不断鼓掌然后不断脱帽致礼的虚荣迷;那个热衷于统计星星的数目并将之锁进抽屉里的商人;那个从不出门旅行的地理学家......你怎么能够领会孩子和作者眼中功名利禄的可笑呢?倘若你不是亲耳听见作者谈论大人们时的语气,例如,他谈到大人们热爱数目字,如果你对他们说起一座砖房的颜色、窗台上的花、犀顶上的鸽子,他们就无动干衷。如果你说这座房子值十万法郎,他们就会叫起来:“多么漂亮的房子啊!"他还告诉孩子们,大人们就是这样的,孩子们对他们应该宽宏大量。你不亲自读这些,怎么能够体会那讽刺中的无奈,无奈中的悲凉呢?
聪明的小王子为了寻找快乐,离开了自己的小小星球和星球上惟一的一朵玫瑰花,去探访其他的星球。他遇到了国王,国王治下没有任何臣民,却任命他为司法大臣,审判小王子自己:假遇到了自角者,自负者是求他双手对拍,为自己心到世上最美也最聪明的人面欢呼:他还遇上了点灯人和学者……最后,小王子降落于撒哈拉沙漠,来到地球上,遇到了只狐狸……
这虽然是一部童话,却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在童话前面的题辞中,作者把本书献给一位成年人。童话里所包含的诗意、情感和想像力是那么动人,虽经文字转换,依然时时可以触及读者的灵魂,不需要理性概括,也不需要教化训导,人类的智慧像星辰一样闪烁,如玫瑰一般吐露芬芳。
不知道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世上的国王、自负者、酒鬼、商人点灯人和学者,还有所有其他成年人,有谁真正明白孩子的智慧,因而不再那么狂妄、偏执和贪婪?
读《人间失格》有感
李薇
把每个明天当做世界末日,从现在起迈出第一步。
初次听闻这本书,是在与朋友的一次闲聊之中,随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边去书店买来了这本书,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细细品味....
“他曾在夏天在单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为搞笑”。
也行因为怕父亲扫兴而在半夜潜入客厅在父亲的本子上写上“狮子”二字,只为不让父亲因自己而扫兴。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他对这个世界太过畏惧,认为世人比狮子、鳄鱼甚至恐龙都要可怕。他说过“面对世人,我总是怕到发抖”。他太过敏感,太过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面对世人,他总是怕到发抖,而面对这个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太宰治不过是因五次自杀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认为他的作品中传递的是使人愈来愈消极的负能量,可当你真正去品味他的作品时,才会发觉他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他的一生,一个使自己绝望的人生。当自己读过他的三五本书后才发现他的作品并不是以“罪”“恶”“罚”为主题创作,反而是以“爱”与“善”为主题创作。他写每本书的目的都不是为让读者致郁自杀,而是使读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赎,不落到与自己相同的下场。
“不要抗拒改变,这是这个世界上不变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复地变,反复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变得低落和沮丧,然而你再低落和沮丧,人生还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改变所包围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没办法控制的跑步机上,时间、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选择跑得更从容一点,尽我所能地在这个被动的人生里争取一些主动,所以我很讨厌'抗拒'这个词,很消极、很脆弱、很被动,如果我不能改变世界,好歹让我改变自己,遵从自己的选择。"在我眼中,《人间失格》或许就是在阐述这样一个道理。
当世人知道书中的叶藏被送入疯人院时,书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于了他的第五次自杀,我想这或许便是最精彩的悲剧。
《这天,我们怎样做老师》读后感
卢依萌
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全书分为6辑,精选了其中67篇文章汇集成册,由于我时间不太够,只是细细品读了其中几篇,但足以让我对教师这项职业改变了看法。我始终觉得,我选取教师这项职业是因为喜欢和热爱。我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我所教学的课程。但也许诗意的生活,是源于灵魂,更是源于我对生活的热爱,懂得怎样样享受人生,享受职业带给我的存在感与幸福感。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期盼所有学生都到达自己理想的高度,也不能过于急功近利。读完其中一篇《这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后,突然不明白我之前都是怎样做的。是啊,我要如何做一名教师,并且是一名快乐的教师。
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人生的全部好处就在于付出自己的爱。成功学中有一句话是:爱是一切成功的最大秘密。那么就是说对学生就应包含满满的爱,学生就会快乐,反正我也会快乐,这样,做起教师来不是更加简单。我们身边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眼睛缺少发现。
我们能够拿这样的话来劝慰我们的学生,但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呢我们要对学生的过错多一份宽容,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应对我们的学生只要犯了错误,对有些惯犯那更是深恶痛绝,只要一犯错,我们立刻就把他们的老底给抖落出来,批评后,学生表面温顺了,但心里也是鼓鼓的。那么我们快乐了吗,动了肝火还不是要老几岁想想我们班几十个个学生,每一天都有人犯错,那做教师的不是要累死。想想吧,我们把眼睛看往何处,我们的心态就会是什么样的,看到鲜花我们会心旷神怡,看到垃圾我们会恶心呕吐。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多看看学生的优点会让我们更公正的看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也同样会使我们更乐。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天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在未来的每一天发生巨大的变化只要你愿意。如果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你能够去尝试的话,你会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诗意的生活着,会获得健康、财富、幸福和快乐。
读《乌合之众》有感
王越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撰写的一部研究群众心理的著作。开篇就是一个定义: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群体是个活的生物,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即群体心理。接着便是陈述群体的特征: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与轻信。
本书语言简单通俗直接,一路读下来的感受,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看着书上总结的群体特性,让我想到了近代中国发生的红卫兵破“四旧”以及文化革命中的种种恶行,还有新闻中的各种群体事件:例如所谓“爱国青年”砸毁日系车、各种诈骗和传销组织等。对于勒庞的总结,我十分认同,群体几乎就是野蛮的原始人。不过再仔细推敲,如果许多人凑一起就是群体,那么学校是一个群体;公司是一个群体;一支保护国家,抵抗侵略的军队也是一个群体。难不成,我们都生存在野蛮的原始社会中?我想,一些群体表现出来的野蛮个性,并不是因为群体的特性使然,而是组成群体的个体或者群体“首脑”的个性与野心决定的。
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特征,把群体统称为乌合之众,显得简单粗暴。书中列举的例子,只选取了符合书中描写群体特性的事件,更多不符合特性的历史事件就未被提及。尽管书中的观点显得有些偏颇,但依然是值得认真读的一本书,其中很多观点更是为我们敲响警钟。比如,书中谈到“只有靠形象思维得来的简单观念,才会让群体盲目轻信,只有简单而明了的观念是被群体接受的。”进而书中提到“在渴望理想的心灵里,科学是有所欠缺的,因为它既不敢做出过于慷慨的承诺,也做不到像幻想一样撒谎。”为什么谣言可以漫天飞舞,传销的领导者能让加入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他们加工、描述的景象仿佛触手可及。而我们自己也确实是很容昜接受那些清晰的图景,对科学深邃的逻辑缺少一种耐心的探索和理解。
正如一面双刃剑,《乌合之众》能让人警醒,也能让野心家找到掌控群众的方法。它提到~只要掌握了影晌群众想了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书中谈到如何让群众接受自己观念,“改造,改造的方向必须是低俗化和简单化。”
我们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本书提醒我们跳出群体之外,冷静的观察我们所处的群体,冷静的分析群体中的领袖,若“领袖”的动员手段只是“断言、重复、传染”,这样的群体可能就会有野蛮的特征,那我们可能就要逃离这样的群体。
《乌合之众》这本书从初读时的惊心动魄,到合上书时的冷静。保持独立思考,不论何时何地,都显得如此重要。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有感
俞茜茜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闲暇时,我拜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一书《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感触颇多。
近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很多人反复提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对干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提现在身体上的生长,更多的还有在心里层面上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的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看见和回应。“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
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
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班上有位安静内向的小女生,每次大家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她总是躲躲闪闪,不愿参与。一节课上我邀请大家一起玩“看图猜型”的游戏,这个游戏没有队形的限制,热情大胆的孩子们很快来到我身边和我一起做游戏,但这位女孩子即使有这个想法还是站在一边望着大家。这样的情况在以前的游戏活动中出现,这一次我没有过分关注她,而是每次走到她面前时,会试图无意拉住她的手,虽然不到几秒的功夫就会从我手中滑落,但几轮游戏之后,突然发现她出现在了队伍里,站在我对面对我微笑,和同学们手拉手一起跳着,很开心。再一次开始游戏时,我主动走到她身边,用力握住她的手带着她一起。内向的孩子在集体中不如活跃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往往是被教师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怕“抛头露面”,但内心又渴望被关注,不过大张旗鼓的过分关注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喜欢温和的、具体的方式来回应她们的期待。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教师就要“粗线条”一点,高关注会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一日关注度降低,则导致心理产生较大的落差,从而影响情绪等等。同时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照他们、走近他们,多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人关注和在乎的。他们在获得安全感后便会更加大胆地参与游戏,更愿意表达,会越来越开放自己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而珍贵的种子,需要得到我们正确、细心的浇灌和呵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还要看到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如果只一味地对孩子们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和纠正,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而疏远,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读《云边有个小卖部》
谷成昕
“人们聚和离,云朵来又往。讲故事的人,总有一个故事不愿讲。”
有个叫云边镇的小镇,那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从前充满着欢声笑语,只不过后来的人长大了,多了忧愁。
在这个小镇上,年幼的刘十三跟开小卖部的外婆相依为命。外婆是个会抽烟、会做很多好吃的、会开拖拉机纵横山野的老太太。而刘十三,从小就立志考取清华北大,去大城市生活。他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是,在骨干的现实面前,结果总是很残酷的,他没有考上自己想象中的大学。而这,不正是我们的人生缩影吗?很多事情,不是努力了就可以做到的。
高考失利的刘十三,走出了云边镇,来到了京口科技大学。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可生活从来都不会舒坦很久,刘十三失去了爱情。因为舍不得,刘十三在程霜和智哥的陪伴下,半夜坐车去寻找初恋女友牡丹,殊不知被戴了绿帽,自己成为了小丑。接着迎来了毕业,走上了工作的道路,却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刘十三找到了一份卖保险的工作,却一份保险都卖不出去,还遇到了情敌上司。经过爱情、事业的重重打击,他也会崩溃,也会喝得烂醉如泥,好在,还有外婆,开着拖拉机把他带回了云边镇。回来云边镇之后,工作还要继续,在情敌上司的冷嘲热讽下,他承诺一年完成一千零一份保单。
要卖出一千零一份保险并不容易,但是在外婆和程霜的陪伴下,他有了新的希望,离卖出一千零一份保险这个目标也越来越近。最终完成了这个目标,可是越来越近。最终完成了这个目标,可是外婆和程霜也永远离开了他。看到这个故事的结尾,我真的泪目了。虽然外婆总是打他,可也是真的爱他,会给他做好吃的,会偷偷给他钱,也会偷偷带他回家。在刘十三离开小镇,要去上大学时,没钱买柴油的外婆在刘十三的行李箱夹袋偷偷放了五百块。刘十三在大城市快生活不下去时,是他的外婆开拖拉机一来一去两百公里把他带回来云边镇的。在他卖不出去保险时,外婆也会出谋划策为他想办法,甚至为了吸引别人买保险,不惜做亏本生意。刘十三高考后,第一次在老家过中秋,外婆是很开心的,一直在说真好。而程霜,他儿时就认识的小伙伴,出现在他生命中三次,最后一次跟刘十三告别的时候,她哭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担心她不在,刘十三不会好好吃饭、好好生活,有那么一个人,那么喜欢刘十三,因为他呀,是她生命中那么亮那么亮的一缕最后,愿我们都有勇气,做最好的自己,可以陪在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身边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