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送教展风采 凝心聚力促成长
发布时间:2023/3/16 15:58:36 作者:校管理员 浏览量:542次
名师送教展风采 凝心聚力促成长
——江宁实验小学带头人团队送教到思学街小学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为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加强集团化合作办学,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思学街小学开展了江宁实验小学带头人团队送教活动。
本次送教活动共分为两个环节,带头人展示课和交流研讨。
第二节课,江宁实验小学陈勇副校长给大家带来了一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首先,陈校从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加法的课题出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可能要学习内容的思考。接着他回顾旧知,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导入新课内容。当学生依旧用熟悉的竖式计算的思维去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他又提出疑问“那本节课不就和之前学得一样了吗”,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思考。师生经过交流,想到原来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先加整十数,再加个位数可以让口算更快速高效。接着他又重构书本练习内容,通过教师出题,学生直接口算结果的方式启发学生,想出:先估一估是几十,再加个位数优化的口算方法。陈校在教学中抽丝剥茧,循循善诱,以清晰的脉络和恰到好处的节奏,不断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把一节计算课上得令人回味无穷,俯仰可拾。
第三节课,江宁实验小学区学科带头人王婷婷老师为思小的师生带来了一节趣味横生的古诗教学课。王老师以优美而感情充沛的示范朗诵,让小朋友们仿佛置身于盛夏的荷塘,代入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景。接着她又以古诗中的几个关键词展开教学,通过精美的图片、动作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生字词;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有节奏地读、有情感地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读准”迈入“读好”。王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课在充分落实好低年级识字、写字、朗读教学要求的同时,也充满了童真童趣,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中华经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课后,教师们分组交流,互通有无。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得到了送教团队的深入指导。本次送教活动充分发挥了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更紧密地联结了思小与实小的纽带。
附:听课反思
观王婷婷老师《池上》课后反思
卢依萌
今天听了王婷婷老师的课感触很深,面对低年级的课堂,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清晰简明,教学设计充满创意,教学效果丰厚扎实。课堂上,王老师抓住低年级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简笔画、张贴人物卡通像,将文中描绘的情景图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营造了浓郁的情境氛围。王老师秉持亲切的教学风格,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巧妙地点拨、引领,建构了感应的学习场,使孩子们热情持。续高涨,实现了情趣共生长,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启示。
一、识字方法灵活得当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识字写字是一个重点。本课的生字教学,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以字带词,以词带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指名读、开火车读中,反复对生字进行正音和巩固。同时,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如通过了解踪迹本义的识字方法,记住“踪”字。
面对“采”,则采取追根溯源的办法,形象化地展现了“采”字的字体演变的过程,将汉字的意象特征与儿童的认知特点巧妙结合,形象生动。学生不仅识记了字形,还知道了“采”字大概的意思。在识字教学中,王老师以儿童认知为基点,遵循儿童学习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识记生字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
二、聚焦关键词,品悟诗句
本课词语的教学,看力点放在“撑”“偷采”"踪迹"这三个关键词上。王老师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感知人物形象。一是动作演读。在理解"挥"这个字的时候,让学生上台表演一下"挥"船的动作,直观感受“小娃撑小艇的"的意态特征。一是巧借插图。"踪迹一词,比较抽象,一年级的孩子理解有些困难。先是采用了两幅图的对比,一幅图是未经涉足的浮萍,另一幅图是“一道开”的浮萍,两相对比,形象鲜明。孩子们对"踪迹"一词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感受。为了准确把握"踪迹”的含义,王老师在此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以雪地里的脚印,沙漠里人留下的痕迹两幅画面图,非常清晰、简明地诠释了"踪迹”一词的意思,最后小结--"踪迹”,就是人和物经过时留下的痕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是与生活紧密相联。比如说对"偷采白莲回"中的"偷"字,该如何理解呢?王老师没有简单的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偷偷地干过什么事情,联系生活再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展现得淋满尽致。一时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说了自己悄悄做的事。确实,联系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不仅更好地理解词语和文本的意思,还能建构感应的学习场,让语文的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味。
三、培养儿童对古诗文的亲切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于永正老师说:"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重在积累。"课堂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的理念。无论是课前古诗的诵读还是课上孩子们个性化的朗读,孩子们都读得有滋有味,字正腔圈,充满了对古诗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亲切感。本课在朗读上体现出了层次性。初读的环节,借助了词卡,读通诗句。借助小拐杖,正确断句,读出了古诗的节奏。再读时,结合课文的插图,以读促讲,或图文对照,感受画面,或依图配文,引发联想和想象,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配乐读,齐读,动作演读,去词卡填空读等,不仅达到积累背诵的目的,还使整堂课洋溢着浓浓的情挥。
有人说,一节好课应该是"读书有声,词语有色,品读有味,写字有形",纵观整节课,的确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可以说,《池上》一课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鲜活样本,值得我们借鉴。
将数学课堂回归“原始”
许美珺
今天,有幸听到了来自江宁实验小学陈勇老师的一节示范课《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整节课没有华丽的ppt包裹修饰,但却让人印象深刻。从课程开始,课题首先展示出来,左上角有着三个字:做什么。落实课标,从课题出发,借助课堂发散出问题,从中积累经验。
那么,我们在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之前做过什么呢?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回忆起之前的学习经验。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帮助学生寻找已有的数学基础经验和生活经验基础。接着,自然而然,复习回顾之前的计算方法:用竖式进行计算。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本节课的口算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这节课,打破学生原有的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的刻板印象。采用先估后算来进行口算,会比竖式计算算得更快速,也从侧面印证了学习口算方法的必要性。
复习回顾之前所学的计算方法时,陈老师也精心设置了计算题目。如:35+30、35+3、35+6这三道题目包含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三种不同类型的计算题。同样的,列竖式计算虽然都是二十几加四十几,但是一道算式是进位加法,一道算式并没有进位。通过算式之间的两两比较、甚至是多个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不同方法的加法计算,为下面口算方法的教学埋下伏笔。
那么要怎么做呢?到底该如何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呢?陈老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他报算式,学生算得数,让学生感受将其中一个加数转化为一个整十数和个位数的过程,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其必要性。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是方便计算、计算便捷。二是口算快。接着,陈老师将数学书本上的习题顺序进行颠倒,先做估算得数,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在刚刚读题的时候,就能进行一部分计算了。而我们先估计得数,只要再回过头来看有没有进位就能快速算出得数了。用具体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明白口算方法和竖式计算相反,是先算高位、再算低位的。
最后通过几组算式的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的。这时,陈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进位的1不用再写了?因为估算时,已经进位了。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提示。整节课不仅是目标的达成,整体的提升,还是少数人的达成,数学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升。
本节课,没有华丽的课件渲染,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数学思维的体现。本节课,收获和感悟颇多。
听《池上》有感
谷成昕
今天有幸听了一节我们思小的兄弟学校实验小学王婷婷老师的古诗教学《池上》,听完之后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也希望自己能够学其所长,让自己的教学和课堂有所进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老师先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画描述一下画中的景色,接着再结合教材和课件上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上学期学过的《江南》,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诗语即景语,从景入手能够更好融入诗的意境,在王老师的口中,《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王老师先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王老师这节课有很强的创新性,她在这节课中注重朗读,首先淡化诗意,品析诵读,注重孩子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王老师用良好的素质,精美的教学设计,向我们呈现了书声琅琅的课堂。同时这节课有很强的的趣味性,她注重孩子们的识字能力,运用开火车等多种方法学习巩固生字,将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她还采用了开火车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体悟童真,回味无穷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四句,二十个字,隐藏的内容却极为丰富。王老师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更好理解诗歌的趣味,抓住了“偷”字的情趣。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像开了锅的沸水,孩子像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王老师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王老师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和精美的板贴,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我认为,一节真正丰满有趣的课堂就应该具备这些特点,老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抒发己见,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