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文章
教师发展——
青年教师3月份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3/4/11 8:48:42 作者:杨惠翔 浏览量:415次

                                        《一骑红尘妃子笑》

                                       ——读长安的荔枝

                                                                                                    谷成昕

 

     天宝十四年,每年常例的租庸调已让百姓不堪重负,而转运荔枝,杨国忠既不从国库中取钱,更不从圣人私库借调,所有费用只能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苏枝园百余树被欣,几近夷为平地,最终乜只换来一颗进入长安。无数次的推演与实验,终保得荔枝十一日不腐。但历时三个月的劳民伤财,却丝毫不被皇室看重。

    为了将两坛新鲜荔枝运到长安,三十亩上好果园尽毀,而一颗荔枝树要长二十年。这其中又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河浆撸折断,多少人为之丧命?果然,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兴盛也罢、败亡也罢,遭殃受苦的皆是百姓。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是以基层办事员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事件。转运鲜荔枝,于高层而言只是一道喻令,可负责的基层官吏却几乎耗尽自己一条命。“一骑红坐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搏美人一笑,劳民伤财,何其可悲、何其讽刺。主人公李善德笨拙、胆小、窝囊,却会豁出命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好在,他的夫人无条件信任支持他,那一句“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让人深受感动。全书以一句“只是荔枝吃得实在太多了”作为结束语是表面是李德善病因,深层则是揭露大唐王朝衰落的真正原因。

为官三十载,乃为小小九品官吏,柳絮浮萍任人宰割。芸芸众生,皆为蝼蚁,不过只是当权者的玩物,拂手间学人生死。人若有所求,必要先割舍。哪怕非本心之愿,也会潦草的离散。他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健康,仅剩权利和狠心,慢慢也活成了掌权者的样子。

 

读《天堂是—座图书馆》有感

             李薇

一个人外表的美丽固然重要,但若内心贫乏,不过就是个—碰即碎的美丽瓷器,这是读完《天堂是—座图书馆》这篇文章给我的深刻启示。

文中的博尔赫斯从幼年便畅游在图书中,长大后又由图书助理馆员做到了国家图书馆馆长。“如果有天堂,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在博尔赫斯的眼里就是世间最美好的地方。

虽然我们无法像他这样热爱书籍,但时常读上几本书,哪怕每天浏览十几分钟也是好的。一个人如果从不读书,那么即使他外表强壮,内心也脆弱不堪。翻遍历史,没有哪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是个单纯的“肌肉男”,相反,倒是那些经常在思想里畅游,读书修身多于娱乐健身的人更容易成功。当然,一个人如果只读课本,而无暇顾及其他书刊,那么他也仅仅是为了应试而掌握了一些死知识。很多同学在生活中之所以懵懂无知,就是典型“读死书,死读书”的结果。

文中还提到,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回望古今,大家公认的成功人士,哪个不是喜爱阅读的呢?比尔盖茨高中退学,爱因斯坦上学时是大家口中的“弱智”……他们虽然都有这样的“黑暗史”,但他们无一不是成功人士。我们不能够否认他们其他方面的努力,但也不得不承认阅读的力量比尔盖茨从小便在图书馆帮工,长期阅读各种书籍;爱因斯坦也是从小就爱看那些父母认为“乱七八糟”的书。书籍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阅读决定了他们的人生。

书籍之所以有改变人生的魔力,关键在于书籍能为身处困境的人指明出路,成为一个人迷惘时的心灵导师。正如谢尔盖米哈尔科夫所说:“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在《天堂是一座图书馆》—文中,一位杰出的社会学教授1岁成为孤儿,备受煎熬觉得时间暗淡无光,心灵充满了无助感,但在8岁时读到了一本著名儿童文学家创作的故事书,发现自己仍能掌握命运,创造人生,从而铸就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此外,这本书还就如何选书提了好多建议,让我受益颇多。比如,书中对盲目追赶“时髦阅读”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当前很多人被所谓的“畅销书”,包括成功学书籍、厚黑学书籍等迷得神魂颠倒,其实这是肤浅的阅读,反而会阻碍成长。书籍的挑选也是一门大学问,内容涵盖的领域要广,表述的文字要雅,阐释的思想要正……唯有这种书,才能真正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

现在我要做的是,走进那座名为“天堂”的图书馆,让心灵之旅越走越开阔。

 

《在春天,去看一个人》读书笔记

                  俞茜茜

【导读】

本书是沈从文湘西速写的收录,和林田“春见主题全彩插画,独具青春、现代气息。先生前半生漂泊,让他比别人见识了更多的人生,也因此,他异常感动于那些努力生活的人,他甚至发愿“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亚些与透入些!”。本书共12篇小说,12个纯真良善的人,读他的故事就像在春天,去看一个人。愿你去时,欢欢喜喜;回来时,爱更深,希望更炙热。

【摘录与思考】

一年前还老打量穿件灰色学生制服,扮个男子过北平去读书,好个浪漫的想象!谁知道今天到这里却准备扮新娘子,心甘情愿给一个男子做小主妇!

【似是前世今生一般,扮成男子模样去读书,现如今的装扮成新娘子,做个小主妇。似是与过往的生活一刀两断了般,找不到半点过去的影子了。】

她爱她的孩子,为孩子笑哭迷住了眼。因为孩子,她忘了昨天,也不甚思索明天。母性情绪的扩张,使她显得更实际了。

【随着川流不息的日子,慢慢变成了另一个人,或许并非是只有成为母亲才有的变化,但确实,母亲这个身份"变得更为实际,更容易变得不似从刖的自己,因为孩子,便不会在意更多其他。】

太阳的光和热给地上万物以生命悦乐,我也能够这样做去,必需这样做去。高空不是生物所能住的,我因此还得贴近地面。

【在我看来,这算是生活贴于实际更为明确的定义了,我并不非不爱慕高空,不追逐高空,只是因为高空非我所能住的地方,而地面有着我赖以生存的光和热,因为我趋于现实的温暖,我还得贴近地面存活。】

他们用另一种言语,用另一种习惯,用另一种梦,生活到这个世界一隅,已经有了许多年。

【再次读到这一篇这一段,依旧感慨万分,总想感叹世界的多彩,世界一隅,人生百态,总有人在按照你的理想生活着,也总有人超乎你想象的过活着。】

母亲说是人老了,不知道眼以外的事也省得许多麻烦。

【资讯的发达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但也让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因而可能会苛求自我,带来焦虑,有时候或许知道的少些,也并非坏事,至少我们可以少想点也不尽然,难得糊涂,恣意过完一生数十载。】

写日记就能帮助我做文章的进步么?

【蛮喜欢这番自问自答,我一直认为写文章是件蛮了不起的事情,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如我这般的普通人,或让游语记点阅读过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想留到日后自己看罢了。】

生养一切的日头落到山后去了。

今天已经完了。

【很是贴切的描述一天的逝去,现如今或许我们的感触并未那么明显,感受不到日头的落去就会让大地陷入昏暗,一天过完了的标志,时间过去似是很简单,只需日头从东到西,这么近又似是那么远的距离,在胡思乱想中一天就过去了,不长也不短。】

比他有一种荒山的飞鸟与孤岛野兽的寂寞,心上发冷,然而并不想离开此地。

似乎不能自立,似乎不能用“志气”一类不可靠的东西把懦弱除去,似乎需要帮助或一种鼓励才能生活,他觉到了。

【在这不长不短的日头里,我们靠着一股劲儿过活着,落寞的同时又无比的坚定。】

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做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

【春天的描绘,一切都是懒洋洋的,老年人少年人的景象,很是惬意,一时顿生羡慕之情。】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

                                                    卢依萌

优秀是教出来的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是仔细想想,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

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一定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总之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文化苦旅》读后感

             许美珺

  《文化苦旅》这本书我真的读得很苦。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原来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就我个人来说,最动人的一定是那篇《风雨天一阁》:“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就这一句问话,竟然让深夜读书的我感慨到泣不成声。对于一个在22岁就离开了故土的漂泊者来说,我从来没有对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多么深厚的兴趣,“书生”这个词实在离我的个人旅程太远。我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一个甚至对历史具有抗拒心理的异乡人的神经,让那种心痛与感触都尖锐到几乎破胸而出,只能用微薄的眼泪来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心灵共鸣?而《文化苦旅》整本书我仔细读了两遍,仍然不敢动笔写读书笔记,直到再读完了《山居笔记》才终于决定下笔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些文字下面究竟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我的笔为之踯躅,让我的心灵为之震荡而深感敬畏?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一篇中到达了顶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不耐烦:这究竟是何许人也,敢这样张狂的把整个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来龙去脉都笼络进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下一一解说!可在厌烦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他的精确。比如那篇《上海人》,既道尽了上海人的尖刻与斤斤计较,又通过谦让与不谦让的比较深入到单元与多元世界观的差异中去,怎么不是以小见大?刚刚为《五城记》中“构建”、“召唤后代”这样的词汇而反感,再翻几页,苏杭与星罗棋布的江南小镇们又温柔的用吴侬软语烟波暮霭把刚才的对立情绪抹去,可在舒畅的同时,“人格方位与地理方位”又跳出来让我不得不撇撇嘴,把书放下,叹口气,再读。

  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既然说不清,理不顺,那就必须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感想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题目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

  这份真挚,在《废墟》中表现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变成一种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声长叹。我一边在为那些因为心境过于急切而突兀出来的大词汇们所皱眉,一边又为这样挚诚的一种迫切而由衷的慨叹。是的,如果他不站出来挥手,呼喊,不管语气是否不够谦卑,不管调门是否过于鼓噪,我们的时代究竟又有谁更有资格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重量呢?或者说,难道真要具备某种资格某种背景才能站出来呼喊呼吁吗?在这样的时代,难道文化还只是精英们的特权?

  文字上的完美尽管艰难,但毕竟是一种“技”,可修炼,可学习,可提高,还可炫耀,可虚张声势;文字背后的真实社会责任感、紧迫感,一种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炼,一种愿意负重敢于吃苦的力量,这些,更是《文化苦旅》区别于其他散文的核心,这些,才让我这样对历史本来并不干兴趣的读者深切的悲痛敦煌文物的流失,努力的想像夜航船的笃笃声与船桨划破江面的水涛声,才让我数次在梦中拜倒在天一阁朱红大门前虔诚的膜拜,不自觉的问:你来了吗,你又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局外人》读后感

                                               王越

    小说描述了主角默索尔因过失杀人被审判直至实施死刑前这一段时间的见闻和感受。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是以默索尔的视角记录下来,让人感到一种颠错的荒謬。

    开篇是默索尔母亲的葬礼。默索尔的母亲三年前被送到养老院,之后接到养老院的消息说母亲去世了,正如开篇第一句所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清楚。”正常人可能会追问下母亲的死因和死亡的确切时间等细节,但是默索尔漠然不关心的态度冷漠的让人有些惊讶。同样惊讶的还有养老院的一系列人,管理人员,看守尸体的人,母亲生前的好友和对象。默索尔表现出一种与众人的隔阂,与俗世的期望不相称的一种淡定。或许不是全然的淡定,在母亲好友吊唁时,他的观察十分敏说。他表示众人仿佛在审判他。而讽刺的是,接下来他就真正地遭遇了一场审判。

    朋友雷蒙卷入一场小小的情感纠纷,默索尔阻止了他企图杀死几个阿拉伯人的举动。但当他孤身一人,预判前来寻畔的阿拉伯人将要枪杀他,出于当时紧张的气氛导致的理性丧失,他开枪杀了阿拉伯人。

    正是这样一场看起来情有可原的事件,将默索尔卷入了一场审判。并且判决他死刑的并不是枪杀这一行为,而是他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漠表现。默索尔成了人们眼中道德堕落毫无人性的人,即便朋友们想要为他作证,也依然敌不过刻板的司法机构对他判处死刑。如检察官所说:“就是这个人,在他母亲入葬的第二天,就进行了最无耻的淫乱活动,而且仅仅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为了清算一桩伤风败俗的情事,就动手杀人”“他为母亲送葬时怀着一颗最恶的心”。他是出于自我防卫才杀死了来寻畔的阿拉伯人,除此外并没有伤害其他人。但却因为不符合社会的期望而被蔑视,被判处死刑。

    我想他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加缪是法国作家,但是从小生活在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1940年为了地下运动去了巴黎,此书始于1938年成书于1942年,应该会有一定的关系。

    大环境上来说,在当时宗教势力衰弱,欧洲思想开始与宗教分离,人们缺乏了宗教上的心灵支撑。在本书中默索尔致死都在抗拒着来自宗教的所谓救赎。

    从国家环境来说,阿尔及利亚爆发着暴力独立运动,希望从法国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国家。但是对于加缪而言,人道主义与自由独立的精神相互冲突,使他立于两难之地,也饱受双方诘难,甚至可能丧失了朋友。

    而此时作为法国人的加缪在巴黎大概也未能体验到归属地的安全感。一切的动乱让人产生一种无力的荒诞感,但是这世界又能走向何方呢。

    加缪始终一种局外人的态度,不为这个世界所容,也不愿容于这个世界。他在矛盾中疑惑迷茫,在绝望中探索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