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文章
教师发展——
青年教师4月份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3/5/6 11:21:23 作者:杨惠翔 浏览量:335次

                                                四月读后感之《卡尔维特的教育》

                                                        卢依萌

每天都要提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维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作为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卡尔维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维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

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习惯。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

坚持不懈的习惯。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着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动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不去行动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

王越

    威廉说:“普通的教师传授知识,较好的教师讲解知识,优秀的教师演示知识,卓越的教师激的学生 去学习知识。”教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而教育载体最重要的一部分则是教师的语言。书中指出:“语言具有力量,如果教师能够拥有语言的力量,就可以给学生带来勇气,激励学生发挥出他们的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会经常感到束手无策。起初,我会不断去更新我的理论知识,去模仿优秀教师的一言一行,力求做到更好。但后来发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也各有不同,我们无法用同一句话来激的每一位学生,也无法用同一种方式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教育要求有独特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每个孩子才能在教师的教育下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表扬赋予了学生乐观积极的力量。表扬可以说是师生交流的基础,学生受到教师的表扬会感到开心。正因为受到表扬,学生才会重复某种行为,这被称为强化。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会不断地得到方方面面的强化,从而获得成长。书中就将表扬分为很多种方法一一惊讶法、夸张法、意见法、比较法、赋予价值法、传闻法、模范法、感谢法、令人高兴的比喻法、敬佩法。受到表扬是令人高兴的事,它意味着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会在学生们的心目中点亮希望之光。因此教师不能只寻找那些“引人注目的身影”,而是更要关注那些在班级默默无闻的学生,他们更渴望老师的关注和表扬。

    批评赋予了学生反省进步的力量。如果将教师的教导比作驾驶汽车的话,表扬的语言与油门的作用相同。当教师说出诸如“你的做法是正确的”之类表扬的话,会促使学生进步;而批评的语言则与刹车的作用类似,当告诉学生“你的做法不合适,要及时改正”,可以起到制止学生错误行为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表扬和批评的协同作用,学生才能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李薇

张文质先生是著名的作家,他一直在推行着“生命化教育”。而这本《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他《慢教育丛书》里的一本,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归本真,细细品味,能引起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深深思考。

“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读了这一段文字,我不禁问自己,有没有认真想过“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

“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多少真挚的热情,承担的勇气,能够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时刻保持一份清醒,要拥有一颗教育的心灵,要对学生始终充满爱。一方面,没有爱,我们的教育就会偏离远来的方向,便会使我们平时的工作变得那么急躁、那么势力、那么急功近利,这样导至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任务式的教育,往往学生越学越不想学,对学习也会失去信心,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就会越来越差,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就更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这样的工作状况,对自己来讲也不是不尽如意的,试想每天面对着不愿学习的学生,面对情况糟糕的教学场景,教师本人也难以获得教学成就感与工作快乐感,常此以后,身心俱疲,对老师自己的发展也是有弊无益的。

文中张文质先生又谈到了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一段话:“许多年来,叶澜教授持之以恒的躬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无论到哪所实验学校,她必定要先上教室听课;必定要先和实验教师对话,为他们“捉虫”、指路。如果没有外出,她几乎每周总会安排一天时间,早上六点多钟就出发到一所学校,上午一听就是4节课,中午简单用餐后,就开始评课、交流,然后则是讲座和对学校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

叶澜老师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者,她的“‘田野作业’方式同样令人赞叹、敬佩,启人心智”!叶教授是一个教育大家,她都在尽力做一些每天我们看似在平常不过的事情,她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她确真真实实的是一个教育大家,她所做持的态度是一个优秀教育者具有的优秀品质,不带任何功利。也许,教育本是件简单的事情,把每天的日常工作还原到原来的面目,便能真正好好教育。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读后感

                                                                                                            谷成昕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作者珍妮特?温特森的一部半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珍妮特从小被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家庭收养。耳濡目染下,她从小研习并信仰基督教,参加教会,传播教会。然而宗教并没有束缚她的思想,在封建礼教的社会里,她对于一些事情有着自己的独特和有趣的见解。倘若不是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个女孩,珍妮特也许会成为一个最优秀的传教士。她发现了自己与别人不同,这让她陷入了违背上帝的“罪恶”中,众人憎恶取笑,母亲更是厌恶她的行为,一次次的请牧师为女儿洗涤罪恶。

    “墙是庇护,也是限制。墙的本质注定了墙终将倾颓。吹响自己的号角,你会看到四壁倒塌。”心灰意冷的珍妮特在第一次的屈服后,最终还是选择挣脱牢笼的束缚,离家出走。她的反抗,反抗的是封建礼教,是社会的舆论和压制。她打破了墙的限制,吹响了自己的号角。这是种挣脱束缚挣扎的自由,她坚韧至此,勇敢独立,不屈不服,只为寻找在她内心更加完整和真实的自己。

    “来吃个橘子!”是在这本书里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在这里,橘子是一种命令,一种搪塞,一种规避,一种对治愈的自欺。珍妮特反复剥橘子的动作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橘皮很硬,令人深感挫败,她用尽双手力气,仿佛撬开盔甲,掰开石墙。勇气,并不意味着你不害怕,而是感到害怕,仍能迎难而上,直面困难。珍妮特就是这样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感情,不退缩,不畏惧,这就是珍妮特的勇气。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从出生、幼年、少年、中年到老年的人生轨迹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经历不同的情感,崇尚着不同的信仰。每个人的一切都不一定会被其他人所接受和认同,不幸的人,会被排斥、背叛、抛弃,留下遗憾和痛苦;幸运的人,会获得温暖的包容。不管怎么样,人生都是不可复制和替代的,我们应该活出本该是自己的真正的自己。爱自己所爱,恨自己所恨,永远坚定地选择属于自己的幸福。

                                         

                                                 《活着读后感

                                                                                                                                                     许美珺

   不一样的岁月,读书、交流、成长;写一段文字,记录那时年少。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强大。”在《活着》中,余华选择了一个采歌青年“我”与破落地主福贵来镶嵌整个故事,于是这部小说便囊括了两种语言风格。在日文版自序中余华提到:“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而在这生活的重压下,苦难,始终是福贵身上为数不多的深刻鲜明的人物碎片。这也很容易令读者把关注点落在“苦难”二字身上,甚至不禁要问:余华是不是在有意的歌颂苦难?

  因为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无疑只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土改、内战、人民公社、文革……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而生存上的艰辛往往也伴随着精神上的折磨。爹、娘、有庆、凤霞、二喜、家珍、苦根,“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历史的车轮从无数的福贵身上碾过,从生命的尘埃中滚滚而来。不同的历史因素也融化凝固成了区别于从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苦难”。例如过年回家公司聚餐逃不开的酒桌文化、长时间工作制下忍气吞声又无可奈何的当代年轻人等等……然而就像福贵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和活的憧憬,只要生存本能犹在,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为自己编织希望,哪怕是极为微弱的希望。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好,不是生活,不是苟且,只是活着。余华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书中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也向我们给出了他的回答:苦难不值得被歌颂,值得被歌颂的,是苦难中依然不屈不挠、心怀希望的平凡的英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比活着更加艰难了,但也没有任何事情比活着更加美好了。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苦难本身并无意义,它只是痛苦和挫折的集合,是人的成长与蜕变书写了它独特的价值。以一具肉体凡胎,去承受荆棘路上遭遇的苦痛,我们都和福贵一样平凡,我们也都和福贵一样伟大。

巜老人与海》读后感

俞茜茜

    "你记着,人,活不过海。大鱼,一直都在海里。”--改自小说《大湖》

   《老人与海》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追梦史,一个孤独的老人,扬起风帆驶向远方,为了生计,也怀着几分对梦想的期待。或许,他自己也没想到,此次远航让他看清了梦想的模样,却又让梦想葬身于那片大海。所以,如果当你得知你所追逐的到头来只是一场空,你是否还会像最初那样,义无反顾地向着你心中的月亮出发?

    “男孩”“打挎”“狮子”,文中多次重复的三个词,何尝不是在敲打迷惘一代。老人还剩什么?孤独,无尽的孤独,孤独就像四周冰冷的海水,如黑暗般将老人裹挟。这是老人三天里的真实写照。也是现实中无数追梦人三年、三十年甚至三代的影射。梦想是枪,孤独上膛,击碎平淡生活的镜花水月 。正如《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他本是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却放弃了幸福恬淡的生活,转身将热爱投入疯狂的艺术创作。除了一腔孤勇,佘下九分皆孤独。不同的人生,追梦路上相似的孤独,这是命运的殊途同归?

    梦想,孤独,是海明威留给读者的第一道考题。打挎了,却又不停否定自己,更是在否定中得出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无法被打败。”的男子汉箴言。这是一种典型的矛盾心理,矛盾所在是海明威的另一名言“我们努力躲避的是失败,而不是死亡”伟大的圣地亚哥也会害怕失败,他希望捕到大鱼不过是一场梦,那看似毫无畏惧的老人为何会产生这种心态?“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老人走得太远了,不说风尘仆仆,但早就身心疲惫。向前看不见大鱼的身影,回首,返航的灯塔隐没于天际的海平线。追梦之路漫漫,总有一个阶段,此时梦想还未到达,然而连梦开始的地方也迷蒙不可见,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你是否愿意走下去?

    “狮子”是个有趣的意象,在船上梦到狮子,文章结尾梦到的还是狮子。狮子其实不难理解,它象征的其实是老人勇猛威武、勇于拼搏的形象。但好像又不止于此。狮子有两个阶段:壮年、老年。壮年的雄狮意气风发,年轻力壮、战无不胜,就像年轻的圣地亚哥战胜黑

人大力士。但同时它却依靠狮群获取食物,照应老人在海龟船上工作的日常。然而年老的狮子才是重点,年老的狮子会被新狮王逐出狮群,独自流浪。英雄迟暮,风光不再,年老的圣地亚哥就像那头年老的雄狮,驾驶着一艘摇摇欲坠的帆船,在浩瀚的海洋中孤独流浪。好汉不提当年勇,他在追梦路上失去了太多,特别是年轻力壮的身体。但他没有抱怨,只是感谢岁月在他手上留下的厚茧,让他干枯的双手不至于被锋利的鱼线划破。为了心中所想,能否抛下过往的荣耀,孑然一身,将青春与岁月交给梦想。

    老人不仅是个硬汉,也是有满腔柔情的斗士,他将大海看做女人,正像作家劳琳斯对海明威的评价:满耳朵都是他打架的传闻,而我看见他的眼睛里满是羞涩与温柔。愿你我能在功利的冰冷世界里为梦想留下一块柔软的地方,将这份柔软拨弄成丝,织成一块布,做成一面帆,向着大海深处,向着梦想远方慢慢驶去。也许到达不了,但若能在途中遇见海上红霞满天,夜晚不被霓虹灯所遮掩的璀璨星空,也是极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