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多向奔赴 协同育人赋新能
发布时间:2024/1/2 11:05:59 作者:汤明 浏览量:1012次
“校家社多向奔赴 协同育人赋新能”
——江宁区德育科研(谷里片)现场会活动简报
为深入推进校家社“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密切校家社联系,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对学校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2023年12月28日下午,江宁区中小学德育谷里片在江宁区思学街小学举办“校家社多向奔赴 协同育人赋新能”主题德育研讨活动。
活动伊始,我校杨惠翔校长全程陪同谷里片长何德平校长及片区内的教师听取我校许家凤老师《拥抱亲情——沟通·理解·感恩》主题班会课。班会课上许老师教导学生们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去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知恩、感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根植于全体同学的心中。
班会课结束后,片区八家学校针对“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模式谈谈各校的具体做法:
01 思学街小学王怡君《爱与责任同行,家与学校共育》
王老师认为家校共育重在一个“共”字,既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也不是家长的独角戏,而是教师与家长的共舞。而“沟通”就是家校共育的“硬”技巧,搞好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搞好家校共育的坚实基础。
02 谷里小学张从从《家校“慧”沟通,共育助成长》
张老师认为家校沟通是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亲子互动是家校沟通的具体表现。但是很多家长向我“诉苦”,孩子大了他们不愿意与自己沟通。为了使亲子关系更为融洽,她采取了(1)育于微处、(2)架起桥梁、(3)敞开心扉。
03 庆兴路小学平静《家校社三维联动,共绘育人“同心圆”》
平老师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家校社”是组织形式,是协同育人的整合性主体。“协同”是育人方式,是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基本途径。“育人”是最终目标,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行动方向。
04 东吉湖小学崔雪雅《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
崔老师和大家分享的教育新模式是侧重于校外实践基地部分,他们校有三个校外实践基地,分别是:飞鸟集(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唐二陵文物保护管理所和江宁区艾草文化交流中心。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配合,他们重在培养学生以下三点:1.彰显主体,培养劳动意识;2.关注过程,深化劳动体验;3.重视应用,提升劳动能力。
05 开发区学校卜红丽《家校协奏,唱响最美乐章》
卜老师认为,教育这项塑造人的任务,家庭和学校缺一不可。我们常把孩子比作花朵,那么花朵的成长就离不开阳光和雨露。而这里,阳光和雨露缺一不可。就像对孩子的教育,家庭和学校,缺一不可。因此,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站在同一战线上。而当家庭和学校达成良好的合作,社会便成了孩子们德育更大的舞台。
06 铜井小学许紫薇《“五育并举”促成长,立德树人结硕果》
许老师认为:“五育并举”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素质。只有通过全面的培养,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07 竹山小学周旭《趣味乐采摘 劳动促成长》
竹山小学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教育,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如在语文,德法等科目上结合新时代劳动内涵,为学生讲解劳动精神,讲述劳动楷模的故事;在体育课上每次安排4-6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领取、归还、整理体育用具;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进行了“美丽校园画中行”的校园采摘活动的绘画比赛,将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校园一角通过彩铅、蜡笔、水墨甚至手工的方式展现出来。
08 开发区学校汪炜麟《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汪老师认为:教师通过自己言行的榜样示范,带给学生如沐春风的爱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强、自立。
主题论坛结束后,区德育带头人竹山小学张凤云和发区学校德育主任王璐璐对本次班会课进行点评,张老师点评到:本节课主题明确,设计巧妙,构思独特。许老师从感恩父母、老师和社会三个维度,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并付诸于行动,达到教育目的。王老师觉得:本节主题班会整体设计环环相扣、活动和课堂互动效果较好,强调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真正实现“共情”。
活动最后由片长何德平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何校长认为“校家社”是组织形式,是协同育人的整合性主体,任何一方的角色缺位或职责缺失都会影响育人的整体效果,甚至抵消其他育人力量。为此,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凝聚共识、相互信任、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