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文章
教师发展——
青年教师发展班读书分享比赛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4/4/16 16:24:53 作者:卢依萌 浏览量:343次

青年教师发展班读书分享比赛圆满落幕

2024416日,我校举办的青年教师发展班读书心得比赛在经过激烈的角逐后,终于落下帷幕。本次比赛旨在鼓励青年教师深入阅读、分享感悟,并通过交流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参赛教师们从多部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撰写了一篇篇富有洞见的心得体会。

一等奖由俞茜茜老师凭借其对《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一书独到的见解摘得桂冠。俞老师的读后感不仅展现了她对于美术教育深刻的理解,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她认为美术教育应超越技能传授,成为培养审美观念、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为美术课堂带来了新的启示。

二等奖则分别授予了谷成昕老师和李薇老师。谷老师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为题,分享了她对书中主人公通过教育实现自我蜕变过程的感悟。谷老师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正是这些力量帮助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摆脱了家庭环境的束缚,追求到了自由与独立。而李薇老师则是基于《童年的秘密》,强调了成人需要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儿童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此外,还有多位教师如许家凤、卢依萌等也提交了高质量的读书心得,他们的作品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每位参赛者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所读之书的核心思想,展示了当代青年教师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下面是参赛作品展示:

《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

王越

“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中倾听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能力和需求。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以虚心的态度去倾听学生,这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关注和理解。

在教育过程中,倾听并非简单地听取学生的言语,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感知他们的情感、需求和独特性。倾听是理解的前提,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生,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教导他们,引导他们成长。

倾听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信箱成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生可以通过书写表达内心的想法和困惑,而教师则通过倾听这些声音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师生交流周记则是一个反馈和总结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变化,从而做出更合适的指导和帮助。个别会谈则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倾听方式,通过一对一的交流,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谷成昕

首先,关于开始阅读本书的契机。我是在朋友圈上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图片,一下子就被书名给吸引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几个字莫名给我一种挣脱“牢笼”追求自由的感觉,是的,就是两个字“自由”。这种感觉光是想到就让人心情无比的舒畅,像鸟一样自由的翱翔于广阔无垠的天空中,没有束缚,无所畏惧,放飞自我。于是,我决定“会会”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1986年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17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后来就读剑桥大学、访学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出生在一个父亲是半个疯子(患有躁郁症、“世界末日论”的坚定拥护者、坚决抵制政府)、母亲甘愿跟随父亲亦步亦趋的环境中,经历了父亲的专制、母亲的冷漠、哥哥(肖恩)的侮辱、亲人的背离,通过自学考入大学,接受教育的洗礼,重塑自己的认知、信仰,在面对父亲坚持的忠诚和真理(不上学、不就医)、父母她创造的回忆和历史,坚定地选择自己的信仰,为创造自己的回忆和历史,毅然决然飞往那座属于自己的山。

然后,关于自己的个人感悟。坦白讲,刚开翻开这本书时,书中的内容跟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给我的感觉有很大的出入,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这应该是一本讲道理加举例解释论证的书才对。但实际这是一本叙述书籍。我起初有点失望,但为了理解“书名”所想表达的意思,我还是决定一探究竟。当读到快接近尾声时,我控制不住地去猜想结局,我想象着书中的父亲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过错,给作者塔拉道歉和一个大大拥抱,母亲很开心,哥哥肖恩真诚地跟塔拉道歉,请求她的原谅,显然塔拉也原谅了他,最后塔拉又重新可以自由的出入那个爱达荷州巴克峰脚下那个羁绊着她的家。但书中真实的结局是塔拉再次拒绝了母亲让她妥协于父亲、接受他们她创造的历史和回忆的要求,坚定的选择了自己的思想、信仰。好在,那时的塔拉已经拥有了哥哥卢克、泰勒以及母亲的兄弟姐妹,那时的她并不完全孤独。只不过内心属于父亲、母亲以及哥哥肖恩、姐姐奥黛丽的位置最后还是无法被填补,尤其是父亲,正如书中作者所言的那样“谁看见了他,他对他们说了什么,他们有多震惊,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在乎的是他的想法;他才是我要失去的人。”结局跟我理想的有所出入,早已习惯了美好结局的我,勉强接受了一个开放式结局。

本书最后,作者认为是“教育”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合上书本,我陷入了沉思,我极力让回想这本书自己能记忆的点,浮现出的是爱达荷州、巴克峰、大剪刀、不上学、不教育、精油、鱼眼睛、妓女、父亲、母亲、泰勒、卢克、肖恩、查尔斯、克里博士、杨百翰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历史、回忆,等等这些个词拼接起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然后我脱口而出“阅读”“自由”,即便书中的作者强调的是教育帮助她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蜕变,但是我更认是“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大量的自我主动地阅读让作者塔拉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重构自己过去的认知、重塑自己的信仰。

当然对于作者所言的“教育”,我认为其更像是一个基石、杠杆,引领作者走进一个脱离巴克峰脚下那个家的全新的世界,而持续的学习阅读才是那一堵坚不可摧的墙,将作者的大学生活与巴克峰的生活完全分开。从拥有自己的思想到坚定自己的信仰再到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和回忆,正是这些构成了作者所追求的那座“山”,作者就是那只鸟坚定而决绝的飞往那座山,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读《童年的秘密》

李薇

读完《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作为成人,必须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在现实生活中,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造者。”成人把小孩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认为自己不应该也不需要去理解儿童,他们经常要求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做事,却不管儿童到底想不想做。成人们经常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把儿童当作没有思想的肉体,认为儿童什么也不懂,自己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该做什么,而且认为儿童根本不应该知道要这样做的原因。其实这些错误归根结底就是成人根本不了解儿童。蒙台梭利说过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在现今21世纪,儿童得到了更大的重视,更是儿童的世纪。而我们要做到尊重儿童,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做到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一个儿童在这世上生存和生活是不易的。他来到这个世上必须经过受精卵、胚胎发育、出生等过程,在这发育的过程中不容许出任何差错,否则出生后将不是一个健康的婴儿,当婴儿出生时,其必须经过剧烈的挣扎,随后我们才能听到一种颤抖的声音,以前从未听到过,因为它来自一个以前从未运动过的喉咙,随之激动、喜悦之情也瞬间挂上了父母的面孔,因为我们都知道婴儿来到这个世上是不易的。随着儿童的成长,由于他们身体,智力等各方面发育都不及成人,他们会经常受到外界的侵扰,如患病等,他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也是不易的。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儿童在这个世界上要经历巨大的痛苦。胎儿是在一个没有任何袭击、没有丝毫温度变化和绝对安宁的液态环境中长大的。当他来到这个陌生的与之前环境完全相反世界上时充满的只是痛苦,而我们却无法体会和理解他的这种痛苦,我们只知道他是活的,一个可爱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上。当儿童长大时,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及我们成人,在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事情会难倒他们,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自己能做到就给他们以不屑。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儿童并没有得到我们真正的关心。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却是他的母亲,因为她经受了很大的痛苦,难道儿童没有经受过痛苦吗?当新生儿到这个世上时,医生仅把一种毫无表情的目光投向这个新生儿,看他是否是活的;父母会用一种温情的和兴奋的目光凝视着他,用自我满足的心情欢迎他的到来;其他等待着新生儿诞生的人急切地欣赏他,赞美他,抚摸他。却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个新生儿是受过痛苦的,他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好好地休息一下。

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在社会中是弱者,通常我们给予他们的是喜爱和同情,我们又何时真真正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了解过他们呢?我们为儿童着想并不仅仅是用儿化的声音和他们说话,也不仅仅是用温柔的语气和态度来对待他们,我们应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许家凤

《教学勇气》是一本令我深受启发的书籍,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真实的案例,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教学的思考。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书中强调了教师内心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帕尔默指出,教师要敢于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恐惧、焦虑和不足,同时也要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独特之处。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我会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关心他们的内心需求,努力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

帕尔默还提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的过程。这让我明白,教学不是单向的传递知识,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成长的过程。在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与我共同构建起知识的大厦。

此外,书中关于“恐惧”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帕尔默认为,恐惧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被恐惧所束缚,而要以勇气面对它。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我也曾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而恐惧往往会让我犹豫不决。然而,通过阅读《教学勇气》我明白了要敢于面对自己的恐惧,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生涯需要持续的自我反思和专业成长。帕尔默鼓励教师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

总之,《教学勇气》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工作,激发了我内心的勇气和热情。它让我明白,教学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在今后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追求教育的真谛,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教育未来。

《荆棘鸟》读后感

王怡君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灵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在屏息聆听,就连天国里的上帝也开颜欢笑。只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的境……也许传说就是这样”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深深地被它的名字吸引了,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但紧紧抓住我心弦的还是它精妙的语言,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更多也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作者考琳.麦卡洛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从20世纪初叶到半个多世纪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澳大利亚广阔恢弘的画面,充斥着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世历史。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曲折优美的情节发展,刻骨铭心的爱情历程,都深深地把我带人了那个传奇的时代,那片美丽的土地。全书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从梅吉四岁生日起笔,描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而这样的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拉尔夫,向往着神圣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少女梅吉,为了他一心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梅吉,一位普通的少女,也是一只引人注目的荆棘鸟,拉尔夫就是她那根最尖最长的荆棘。此后的几十年中,梅吉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变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失去了曾珍惜的一份感情。

我很喜欢读这本书,甚至舍不得看完这本书。广袤美丽而又多灾多难的德罗海达牧场,性情各异而又同样倔强的克利里家族表面平静实则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纠结缠绕而又苦苦追寻的复杂人性……细细品味,不忍释卷。“鸟儿胸前带着荆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荆刺扎进胸膛。”书的结尾这样写,我的头脑中出现祖孙三代中的三位女性:菲奥娜,梅吉和朱丝婷。

曾经有人把荆棘鸟和枯叶蝶作为对比。荆棘鸟,把所有的生命精彩都演绎在最后的绝唱中,虽然短暂却是绚烂万分;枯叶蝶,在单调宁静中渡过它的一生,虽然单调却是岁月绵延。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缩短了生命,只为了瞬间灿烂;一个,放弃了华丽,只为了延长生命。而这本书,正是说明了荆棘鸟存在的意义,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所梦想的一切。

《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读后感

俞茜茜

阅读《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这本书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思考的过程。书中深入探讨了美术教育的意义、方法以及美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作为一名对美术教育感兴趣的人,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许多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在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传授,更是一种审美观念、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我逐渐明白,美术课堂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画画,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美术创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疑问。例如,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平衡技能传授和创造力培养的关系?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问题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美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认识和启发。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对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念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引导他们发现和创造美,让美术教育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支持。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和成就。

通过这次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不断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和成就。

未来,我希望能够将这本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分享这本书的精髓和启示,共同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苦旅》读后感

许美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精神的旅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探索之旅。如同书中所述:“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民族的灵魂。”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带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那些深埋在岁月之下的文化遗产。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如行云流水,深情而又犀利,他不仅描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更挖掘了每一处地域背后的文化意义。读着《文化苦旅》,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文化的脉搏,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故事,又在眼前逐渐变得生动起来。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仿佛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步伐,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书中不仅仅叙述了地理的广袤,更深刻地描绘了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如同作者在《我的山河》中所言:“真正的旅行,不在于身体的迁徙,而在于心灵的触动。”每读一页,都能感受到那些地方文化的韵味,它们如同时间的低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余先生的笔触细腻,将每一个地方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与之相连的情感细致地描绘出来,使得读者仿佛亲历其境,感受着每一处地方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书中提到的一些地点,如都江堰、莫高窟、三峡等,不仅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文化的象征。都江堰展现了古人智慧与勇气的结晶,莫高窟则是艺术与信仰的交汇,三峡则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这些地方,每一个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读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描述,不仅能够了解到这些地方的历史与文化,还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文化遗产深深的敬意和珍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提到的喀什,更是让我心驰神往。那里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有着独特的地理景观。喀什,这个名字就像是一首诗,诗中有着沙漠的苍凉,有着丝路的辉煌。这不仅仅是一段地理的旅程,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喀什的每一砖一瓦,每一沙一石,都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喀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展现着不同朝代的风采。余先生的笔下,喀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历史的传承。在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可以感受到那里的风沙、听到那里的故事,更能体会到那里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认同。

《文化苦旅》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文化情感。它激励我们走出家门,去亲身体验这些文化遗产,去感受那些历史留下的痕迹。就像作者所说:“文化的旅行,是寻找心灵归宿的旅行。”让我们带着敬畏和好奇,继续我们的文化探索之旅。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忽视了身边的文化遗产,忘记了它们对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就像是一盏指路灯,照亮了我们迷茫的心灵,引导我们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文化之美。在书中,作者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旅行经历,更深入地探讨了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都像是一条流淌的河流,汇聚成了我们民族的大海。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所属的文化。余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我们去思考文化的本质,去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一次灵魂的触动。最终,我们将学会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卢依萌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深邃而引人深思的心灵之作,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通过对自卑心理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根源、影响以及战胜自卑的路径,给予读者极大的启迪和反思。

首先,阿德勒在书中探讨了自卑的起源。他指出,自卑往往根植于童年时期的经历,例如父母的态度、家庭环境和社会压力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感发展。童年时期的缺失和挫折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和不安全感,从而形成了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绪。这一观点让我深刻意识到,人的心理世界是多么脆弱而又复杂,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行为。

其次,阿德勒讨论了自卑的影响。他指出,自卑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态度、行为表现以及人际关系。自卑会使人感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受到质疑,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进而影响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我深思:自卑并非只是一种情绪状态,更是一种深刻的生活体验,它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然而,阿德勒并未止步于描绘问题,他更关注如何超越自卑,实现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他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如改变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升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等,为走出自卑困境指明了一条明路。这让我感到欣慰和振奋,因为这些方法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可以付诸实践的生活智慧。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我们可以逐渐克服自卑,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最后,阿德勒引导我们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潜能。无论曾经经历过怎样的挫折和困境,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努力奋斗,就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展现出自己的光芒。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机会,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

综上所述,《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好书,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自卑的本质和影响,更为我们提供了战胜自卑的实用方法和思路。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我深深体会到,自卑并非绝境,而是可以克服的障碍。我愿意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一个更加自信、坚强的人。

通过《自卑与超越》的启示,我开始认识到,面对自卑,我们首先要有勇气正视自己内心的脆弱和不安。然后,我们需要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改变消极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等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自己拥有无限的潜能和可能性,只要努力不懈地追求,就能够走出自卑的阴影,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持续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情感,努力提升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以更加积极、坚定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能够逐渐战胜自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自卑与超越》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自我成长的大门,我愿意踏上这条充满智慧和希望的道路,成为一个更加自信、积极的人。

这次比赛不仅是一场知识与智慧的盛宴,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进一步激发教师们的阅读热情,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