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2023年暑假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3/9/2 10:16:56 作者:杨惠翔 浏览量:200次
《教育的100种可能》 读后感
谷成昕
趁着暑假认真阅读了 《教育的100种可能》。不仅使我受益匪浅,更使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浅薄,同时也让我领悟到只有不断阅读、学习,才能更快的成长和进步。书中有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我觉得说得很对。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莫过于陪伴。阅读是教师专业提升的一个最佳途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多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视野,多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和解決自己平时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是顺其自然的心态和当初激情飞扬的教育理想。这就需要坚守自己的初衷,以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相信自己当初的选择,坚定的走下去,相信自己,相信学生,相信教育的100种可能。家庭不同,性格不同,相貌不同,孩子不同,习惯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自然不同。每天面对几十个不同的学生,有时真感觉力不从心,偶尔也会幻想如果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该多好啊!但幻想终归不是现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作为老师,就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与生俱来的力量,就要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个天使都能够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成为真正的自己。高尔基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人生海海》读后感
王越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文中的他们,都在热爱生活,他们都是英雄。
文章以“我”的视角和感受叙述了上校的一生。上校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他头脑聪明,从小学什么都快,后来去当兵,一手好的医术也是自己学会的,甚至还可以在日本人那里获取情报;他阳光,总是爱开玩笑,清澈的笑声是那样的爽朗;他善良,不管在哪个组织当医生,都一视同仁,全心全意去医治患者。就算是中伤过他的乡亲,他也尽力去帮助他们;他温柔,被林阿姨误会,也不去辩解,就算被开除军籍遣返回乡,也希望可以维护好女生的名誉。听说他家的猫被红卫军抓了之后,自愿回来,要求就是放了他的猫;他偏执,他这一生没有对不起任何人。为了国家,他不惜出卖肉体,受尽了屈辱,从此,小腹上的那八个字便成了他的执念,就算在村里被叫太监也一副无所谓的姿态。当红卫军想要扒他的裤子,看看那些字的时候,他被逼疯了,智力永远停留在了6、7岁,或许对上校来说,这才是最好的安排吧。最后,林阿姨通过现代手段,将那些屈辱的字换成了一副画,她说:“死人不怕冷,只怕脏”。
如果没有那些屈辱,林阿姨和上校会成为一对伉俪英雄吧。但是,生活没有如果,不完美的才是人生。林阿姨对上校的照顾有爱也有愧疚吧。生活没有给予他们温柔,但他们却仍以温柔对待生活,林阿姨和上校是值得敬佩人。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有勇气温柔对待生活的还有“我”的前妻,是她一直给“我”勇气,若不是她,“我”可能早就选择自杀了,可是命运就是如此不公,苦难且热爱生活的人,生活刚有起色,厄运之手便伸向了你。
生活真的太苦了,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可是这才是常态啊!生活不是你活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才是人生。“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希望我们都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许美珺
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圣经里的一句话,有两个释义:一是逃离,二是找到新的信仰。这两重意思,正是本书的主旨。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本回忆录,除了人名是虚构的以外,故事基本都是真实的。也正因为它的真实,才能深深触动人的心灵。
主人公塔拉一家信仰摩门教,这是一门相对基督教更为保守的宗教。比方说妇女服饰要简洁,不能有过多修饰,也不提倡女孩子化妆。穿衣保守,不能暴露等。而塔拉的父母又是魔门教中的极端派,他们保守而偏执,一切活动都遵照最古老的教义行事。他们迷信上帝,质疑现实,特别怀疑政府所做的一切,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他们不相信医院,所有的孩子都在家出生,不管多大的疾病,他们绝不上医院。孩子们都没有出生证明,而且不去上学,他们开车不办驾照不买保险,他们不为政府工作,他们靠拆解废品卖钱度日。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愚蠢固执而不可违背,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工作,受伤是家常便饭。哥哥肖恩有明显的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就会把塔拉的头按在马桶里,甚至会当着母亲的面掰断塔拉的手腕。母亲聪明能干,但却顺从而卑微,认同丈夫和儿子的一切做法。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的塔拉,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教导出了畸形的认知和思维。这使得她在哥哥泰勒帮助下走出大山考入大学后,对周边所有人的行为感到困惑、迷茫和不能理解。。同学喝咖啡,她认为是对上帝的亵渎。老师上课讲到的很多常用的政治词汇,对她来说等同外星字符,无法理解。而她在同学老师的眼中也变成了一个怪胎。
著名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塔拉,就是一个近乎被原生家庭毁灭的典型。但塔拉是幸运的。她的生命中有爱她并帮助她走向大学校园的哥哥泰勒,有在大学中遇到的善良的室友、真心帮助她的主教以及改变了她的认知的克里博士和斯坦伯格教授,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在自我的拼搏和努力中,塔拉重塑了自我,完成了凤凰涅粲式的蜕变。
塔拉说:“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故事接近尾声,或许已经几十年后,塔拉才从心底摆脱家庭的肉体精神折磨,也获得了她想要她不舍的不是来自父母的亲情。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可是我觉得塔拉成为了自己的山,她在教育中丰富健硕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一次次返回爱达荷州时认清现实,在试图和家人沟通时见识了他们忠诚的偏移,在自我怀疑中塑造了强大的自己,而不再是过去那个十六岁的女孩。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在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人在成长中总会有些蜿蜒曲折的路要走,而在这不经意间,我们在其中找到了自我。塔拉的蜕变中充满纠结、无耐,可见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之大,而蜕变的过程又何其难,稍稍退缩就会回到那个旧我,庆幸的是在教育中,她寻找到了自己的山,但其中面临的抉择只有经历的人才会理解。人的认知往往因为你所经历的事、遇到的人、接受的教育,混合成一个新的自我,随着逐渐调和,让自己一次次翻新,变成真正独立的自我。
去无知求真理的过程注定漫长且不平凡,义无反顾、大胆往前才能飞往你的山。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无论那座山高矮胖瘦,亦或鲜花朵朵,还是怪石嶙峋,去寻觅,到达那做你的山。
读《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有感
王怡君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一直有着这样的苦恼与困惑。面对一篇又一篇课文,从识字写字到遣词造句。从概括课文内容到总结段落大意。从句段分析到体悟思想感情,还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的渗透等。这方方面面,常常搞得我们无从下手。一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而我们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而这本外表朴实无华,实则内涵丰富,极具价值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如果拨云见日般的给我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是语文学科如数学学科一样有了一条清晰的明线。阅读了此书,真的有种茅塞顿开,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对我来说,首先最大的收获是更正、更新了我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教材中的课文即为教学内容,这还有错吗?阅读了这本书,我的答案是错,并且是大错特错。我们一直在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以为这是重点,那是难点的在“教课文”,而并非“教语文”。一篇课文学完,学生收获的往往是课文的情节内容,语文能力却难有长进。而这也并非我们的错。就拿我们的方向标《语文课程标准》来说,仅仅是明确了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并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一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只能凭我们教师个性化的解读了。现在我明白了:“教什么”比“怎样教”更为重要。这本书以结构化的形式梳理了小学语文汉语、阅读、写话、习作四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尤其是分年级的表述清晰明了,让我们不再摸着石头过河,哪些是这个年级的学生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一目了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盲目地过度拔高。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有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有了它作为我们课堂的方向指南,相信语文课堂就不会跑偏,不会上成历史课,品德课,科学课,而是基于语文能力提高的真真正正的语文课。
其次写话、习作教学,对于我来说可谓一头雾水。往往是搜寻几篇例文给学生读一读,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学生写不长,写不具体就抱怨学生看书看得少,词语匮乏,领悟运用能力低下。这本书真的应该像字典、词典一样成为我们的工具书。书中从一年级的写一句话到二年级的写几句话,再到三年级的写段,四五六年级的写篇,都有具体明确的教学内容。就拿一年级的写一句话这一教学内容来说,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教会学生从观察简单的图画到观察周围的事物运用不同的句式写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并要正确使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运用课文中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如: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谁是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明确了教学内容,那我们平时能按部就班的进行写话训练,相信学生一定是受益无穷的。再看三年级的习作,重点是训练写段,运用承接、并列、因果等方式写一段话,在四十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一百字的习作。而并非如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分段表述,写一篇不少于三百字的习作。正是由于我们过度的拔高学生而又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就有畏难情绪。而看四年级的习作教学内容不难发现,主要是训练学生完整具体的记述一件事情,具体、有条理地描写一样事物、一处景物、一个人物。在四十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二百字的习作。单从字数上来说,我们就提高了一倍,往往要求学生写四百字以上的习作,且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这样一味的拔高,学生怎会不怕写作文呢?
这本书似乎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领略到了编者的一些思想、理念,对于其内化与实践,真得需要反复地品味,践行,不断地反思,总结。现在,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读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读《浮生六记》有感
李薇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从主人公这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道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主人公霍儿顿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书中,霍尔顿是一个不肯用功读书,整天鬼混的沉沦少年,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难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不需要读书吗?
看一看霍尔顿所处的环境,便不难明了。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让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卡迪拉克,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势利的伪君子,连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也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对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原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
老师的谆谆教导却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色彩的资本主义信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又怎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呢?他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读书,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颓废,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的最无情的揭露。
作者把霍尔顿身边的人,全都描绘成假模假式的人,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想逃离这个噩梦般的现实世界,到偏远的小山村去遁世,但要真正这样做是不可能的。
“麻烦就在这里。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珍惜我们的青春,让这岁月如歌,用跳动的音符,传到世界每个角落。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俞茜茜
家庭与教育读完塔拉,我想家庭和教育是发生她身上最巨大的两件事情。在家庭部分,她被赋予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家人影响的阴影,躁郁症且抗拒政府和医院的父亲、亦步亦趋难以依靠的母亲、有暴力倾向从小伤害塔拉的二哥肖恩,这些家人在精神世界与塔拉的逆向拉扯及在现实世界语言和身体伤害,让她不仅与外部世界隔绝,也与家庭世界有了难以冲破的屏障。而另一方面,巴克峰又以其深厚包容的大山气质将强大的生命力根植于塔拉,这也许是爱达荷州作为家乡给她带来的某种难以言说却又真实存在难以忽视的内核。
塔拉的故事无疑是一个成功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故事,它所不同与其他教育故事的地方在于这是成功的自我教育,人类精神所最为倡导的自我觉醒。人有了自我,才可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第一步。正如书中提及的“消极自我”与“积极自我”给人带去的不同,人摆脱自我约束,从自我强迫中解放出来实现自我统治,或许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或者说知识,并非某个结果而是过程,一个摆脱过去自己的过程。
献给泰勒,也是献给我们每个人的泰勒。
书读至一半,才明白首页的“献给泰勒”是什么意思。塔拉是幸运的,在封闭的大山深处,有人比她先一步觉醒,尝试走出大山。泰勒既是可以信任的家人,又是塔拉通过教育通往外面世界的引路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里可能都会有或有过我们自己的泰勒,无论它是以一个人的形式还是某种信念的抽象形式存在,它都存在,因为人的蜕变与觉醒多少需要外力的推动。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我是谁?我是何种人?我能干成什么才样的事?我们可能迷失在对自我的探索中,人总是不能完整清晰地看清自己。那么--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当我们总是披上怀疑的外衣,渴求从别人那里获得答案,获取自由时,那么也就失去了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本质追寻了。
只有当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看见自己、理解自己并相信自己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走向自己、接纳自己、重塑自己。内心丰盈且强大之时,穿什么衣服都无关紧要,身处什么地理环境也不再重要,我们构建起思想的城墙之时,城墙的外力只会加固它,而不会摊毁它,因为它的堆砌由内而外。
《等一朵花开》读后感
卢依萌
当我翻开林帝浣的《等一朵花开》时,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暖的世界。这本书以其丰富的情感、深刻的主题和优美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小村庄,主要围绕着女主人公花花展开。花花是一个平凡而坚强的女孩,她的名字就像她的人生一样,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她的父亲是一个种花的园丁,母亲则是一位温柔而勤劳的妇女。在这个看似平凡的村庄里,却隐藏着许多深刻的人性问题和感人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是坚持和等待。花花的父亲培育着一朵特殊的花,他相信只要等待,这朵花就会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这种等待和坚持的精神贯穿了整个故事,也贴近了生活的本质。人们常常在等待中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正如花花等待花朵盛开一样,我们也在等待着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作者通过精心构建的人物形象,将等待和坚持的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花花的母亲是一个坚韧的女性,她默默支持着丈夫的梦想,不离不弃。这种无私的爱和坚定的信仰,让人深受触动。而花花自己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女孩,她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父亲的梦想,表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品质。
此外,书中的语言优美而充满诗意。林帝浣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和对仗,来增强文学表现力。例如,描述花花父亲对花的爱时,作者写道:“他的爱,像阳光温暖了那朵花;他的坚持,像大地滋养了那朵花。”这样的文字让人陶醉其中,深刻地体现了爱与坚持的力量。
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是家庭与亲情。尽管花花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们的亲情却是无价的。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花花的父母互相扶持,共同守护着这朵特殊的花,这种家庭的温馨令人感动不已。正是这种亲情的支持,让花花变得坚强而勇敢,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我想说,《等一朵花开》是一本充满希望和温情的书。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等待,梦想就会终有一天实现。它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家庭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持。作者林帝浣用她精湛的文学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总之,《等一朵花开》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令人陶醉于其美丽的文字,还能够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这本书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提醒我坚持等待,珍惜亲情,追求梦想。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力量。
《人生海海》读书心得
许家凤
初读“人生海海”四个字时,我在想这定是在描述一段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似辽阔而神秘的大海,必定又是高亢的哲理,振奋人心,殊不知,这是一本另辟蹊径的小说,而“人生海海”也是出于方言,它解读的不仅是人生如海的宽度,更诠释着人生如海般的瞬息万变,是世事无常,更是生生不息。
我常自嘲自己是个不善阅读的人,不懂得从文字符号中去品味细节雕琢的鬼斧神工,不懂得在情节里去评价事件叙述的跌宕起伏,更不会抓住故事的每一段线索去形容它如何抽丝剥茧,如何环环相扣耐人寻味,就连撰写这篇心得,我也只能是习惯捕捉并记录阅读过程中那些瞬间的心境,然后“组装”、润色。想来,我也多次因为作者这大胆的表达方式而感到费解,这真的是文学大家的匠心之作?也正是在这种疑虑的疯狂唆使下,我尝试去了解作者的背景,了解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八年的创作,五年的精雕细琢,作者说他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故乡,也不愿回首自己的童年,那段岁月对他来说是半生未曾越过的坎,如今提笔写下这段往事,是一种救赎,是与自己和解。但当我阅读本书时,我却仅能以凡俗的身份,以平庸的视角在字里行间中试图与主人公共频,这就不难理解作者在书中以那些粗俗的字句入笔,写尽的是他记忆里不堪的童年,写尽的是那段暗无天日的囚笼生活。当带着这种理解再去品鉴时,我又常常是喜悦的,悲伤的,愤怒的,怨恨的,惆怅的,不甘的……如果一定要说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我想,大概是在利他和利己中解读人性吧,无私也好,功利也罢,都是跌跌宕宕的人生。
予自己——没有棱角的仁慈,是胸怀,也是祸水。人生海海,你要以怎样的姿态走完这一生?像上校一样,做一个在隐忍中保持一身正气的人吗?他在前线打过仗,在国民党里当过军官,是战士也是医生,手里的一把刀,杀过人也救过人,享受过作为军官的荣誉与爱戴,也遭受过作为“太监”的讽刺与践踏,她明明是光荣的战士,是优秀的军医,却一辈子背负着“太监”的骂名,做全村人口中的疯子和鬼,却依旧是村里最可靠的山,从来不被嘉奖,但总是能热心地解决每一桩麻烦事,可笑的是大家似乎也习惯了一边诋毁一边欣欣然地接受他的好意。我想现实中应该极少有这类人吧,起码我做不到!比起平庸,大起大落也许更让人崩溃。背负着无须有的骂名,被冤枉是作风不正的人,被革去官职,被侮辱谩骂,被穿上囚服,似乎在这被戾气笼罩的村庄里,他依旧是一位勇士,只不过早已是单枪匹马,显然,他胜利了,但也只是他一个人的将军。入戏太深,我常被他气的咬牙切齿,心想:这是傻子吗?不会证明自己的清白吗?不会反驳吗?受这等罪,像只任宰的羔羊!我笑他傻,也许他会笑我不懂信仰吧!他宁愿被骂太监,也要守住自己那屈辱的秘密,于他而言,这是尊严,是没有底线的仁慈,这比命还值钱。人性的复杂是有迹可循的,有人顽固不化,有人优雅如诗,有人不明所以地“站队”,靠耳朵去了解和诋毁一些人,有人孤军作战,向阳而生,但也有人宁愿拿出了死的勇气,却终究也没拿出活的底气……平芜尽处是青山,何必郁郁寡欢,你以为你所经历的那些悲欢都是自己在孤独的承受,殊不知有多少人怀揣着隐隐的同感,就应该带着上校的半分仁慈,做一名披荆斩棘的勇士,绝处逢生的多是那时身上带着光的人,我愿将此称之为人生姿态!
如果说仁慈之心是利他,那以爱的名义为所欲为便是利己。
予他人——扭曲的爱堪比枷锁,由爱起,因爱终。总有声音说爱是自私的,对此我相信很多人是不予苟同的,毕竟与那些大爱精神有失偏颇。亲情里血浓如水的爱,恋人间难舍难分的爱,可若真细酌起来,有时候我们似乎真的无法去评价那些复杂背影里的爱是否荒诞。如小说中的老巫头,平日里仁德道义脱口而出,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了让的儿子撇清鸡奸犯的嫌疑,护犊心切,不惜将上校推入深渊,自己最终却落个家破人亡;又如林阿姨,因为不能与上校修成正果,报复心隐隐作祟,以一纸告书将上校的前程毁于一旦,多年后又因心怀愧疚和残破的爱陪着痴呆的上校走完后半生。爱本身是纯粹的,像爷爷自己说的那样:当父亲的为了这种爱可以毁天灭地。以生命为代价的爱是沉重的,或许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听起来更像是蹿使自己为非作歹的武器。我想,关于那些认为爱是自私的人,他们多半也领悟过类似于上校那般的刺激或中伤,纵然能对此作出百般解读,也无法去否定那些依旧忙忙碌碌,在这个社会中缝缝补补的人和事,人不能因为自己背对着光就对太阳指指点点,转过身,不仅有光,可能还是顺着风。
脆弱的爱怜,复杂的人性。镜子前的人都是一幅幅不起眼的皮囊,但在生活这面镜子前,人性的本色一览无余。麦家先生的笔下,那些村民是动荡社会中弱小而又淳朴的小角色,每日食饱衣暖,房前屋后和家长里短,看似波澜不惊却又峰回路转,那些表面的平静是不堪一击的,会因为“一句闲话”在村里掀起狂波,相互猜忌,勾心斗角。在作者笔下,这个村似乎就是一个社会,形形色色的村民都像极了社会中千姿百态的人,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就能很轻易地了结人的一生,尽管在无声的硝烟中人们多不约而同地选择苟活,但世态炎凉不是主旋律,总有人会大彻大悟,在风光处耀目,在卑贱中自处,在潮起潮落中扬起自己的帆。
顺时间的长线回首过往的岁月,有些经历是能够做到宽容的,像上校当时原谅村民那样,像作者如今一样。正如麦家先生所说的:“当你尝试去理解之后,就可以慢慢地达成谅解”。而生活中真正需要和解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客观所以的东西,或许恰是自己的内心,是价值观捆绑着自己进退两难。所谓的英雄主义可不仅是那些光辉岁月,在复杂的生活里保持清醒的认知,看透生活却依旧热爱生活,怎能不算英雄主义?